如果冯德莱恩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她将名垂欧盟历史!她提议,废除欧盟外交决策全体一致

非常盘点中 2025-09-12 22:22:26

如果冯德莱恩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她将名垂欧盟历史!她提议,废除欧盟外交决策全体一致原则。也就是说,她要动摇欧盟的基石,将欧盟连根拔起。看来,欧盟未来要悬了! 这事儿要是真成了,她绝对能在欧盟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只不过,这颜色到底是金光闪闪还是血雨腥风,现在还不好说。 咱先把时间拨回到今年 3 月,欧盟 27 国好不容易达成共识,打算给乌克兰提供军援,结果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大手一挥,直接把整个计划给否了。其他 26 个国家气得跳脚,可按照规矩,还真拿这个中欧小国没办法。 这就是全体一致原则的威力:不管你是德国这样的经济巨头,还是卢森堡这种人口刚过 60 万的袖珍国,在外交决策上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 “小国绑架大国” 的戏码,今年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了。 但冯德莱恩这次是动真格的,她的提议一旦通过,欧盟外交决策将改用 “有效多数表决制”,也就是 15 个成员国(覆盖 65% 欧盟人口)同意就能通过。 这相当于把欧盟从 “大锅饭” 改成了 “自助餐”,大国能吃得更爽,小国却可能连汤都喝不上。消息一出,欧盟内部立刻炸开了锅。 反对声最响亮的,恰恰是那些靠否决权吃饭的小国。卢森堡首相贝泰尔直接放话:“这是对欧盟价值观的背叛。” 马耳他总理阿贝拉也警告:“小国的声音将被淹没。” 这些国家心里清楚,没了否决权,他们在欧盟的存在感将大打折扣。就像当年《里斯本条约》扩大合格多数表决范围时,爱沙尼亚外长就曾抱怨:“我们的意见不再重要了。” 可大国们早就受够了这种低效的决策机制。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直言:“欧盟不能再因为一个国家的任性而瘫痪。” 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一针见血:“如果我们连对乌克兰的军援都搞不定,还谈什么战略自主?” 这种情绪在欧盟内部其实由来已久,2025 年 3 月,冯德莱恩提出的 “重新武装欧洲” 计划就因为法国、意大利等国反对贷款方案而陷入僵局。全体一致原则,正在成为欧盟行动的枷锁。 更要命的是,欧盟的决策低效已经让它在国际舞台上沦为笑柄。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花了三个月才达成对俄制裁,而美国只用了三天。 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欧洲在美俄谈判中被边缘化。正如复旦大学丁纯教授指出的:“欧盟既想摆脱美国控制,又无法摆脱对美安全依赖,这种矛盾在全体一致原则下被无限放大。” 但废除全体一致原则的风险同样巨大,这就像拆房子,拆的时候容易,可拆完了怎么重建才是难题。首先,欧盟的基石是 “团结”,而全体一致原则正是这种团结的象征。 当年国联就是因为全体一致原则导致一事无成,最终解散。如果欧盟重蹈覆辙,很可能步其后尘。其次,大国主导的决策机制可能加剧内部分裂。 东欧国家一直担心西欧大国会牺牲他们的利益,比如在能源政策上偏向俄罗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曾警告:“多数决会让欧盟变成大国的俱乐部。” 2025 年,欧盟对以色列的制裁就因为德国、匈牙利反对而流产。如果改成多数决,类似的情况可能会更多。更尴尬的是,欧盟内部的 “价值观同盟” 在现实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比如波兰一边在俄乌问题上高举 “道德大旗”,一边却因为历史赔款问题和德国闹得不可开交。这种表里不一,让欧盟的改革之路更加崎岖。 冯德莱恩自己的处境也不容乐观,今年 7 月,她以 360 票反对、175 票赞成的结果勉强挺过不信任投票。民调显示,52% 的欧盟公民对她深感失望,认为她未能维护欧洲利益。 这种低支持率让她的改革提议更难获得支持。更讽刺的是,她的提议本身就暴露了欧盟的结构性矛盾:要提高效率,就得牺牲团结;要维护团结,就得忍受低效。 不过,也有一些积极的信号。2009 年的《里斯本条约》已经将部分领域的表决改为合格多数,比如环境政策和贸易谈判。这种渐进式改革为欧盟积累了经验。 法德两国也曾提议将外交政策表决纳入三分之二多数范围,试图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平衡。但这些尝试都卡在了全体一致原则上 —— 要修改条约,本身就需要全体成员国同意,这简直是个死循环。 说到底,欧盟的困境就像一场没有赢家的拔河比赛。大国想往前冲,小国拼命往后拽,而冯德莱恩的提议就是那根随时可能断裂的绳子。 如果她真的成功了,欧盟或许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找回存在感,但也可能从此失去 “用一个声音说话” 的能力。反之,如果改革失败,欧盟将继续在低效和分裂中挣扎,最终沦为大国博弈的配角。

0 阅读:413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