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海匪孙二虎与陶勇洗澡后,突然有人匆忙塞给孙二虎一封信,由于不识字,他随手递给陶勇,陶勇打开信一看,脸色大变,这是一封策反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2年春,苏中沿海的战局愈发紧张,日军封锁日益严密,陆路补给受阻,而新四军在缺乏海上力量的情况下,愈发感受到水线之困,陶勇作为一师三旅旅长,肩负着打开海上局面的重任,在一次例行的赴海防团督导途中,他与刚归顺不久的孙二虎在渔村澡堂暂作休整。 孙二虎原是连云港一带颇有名气的海匪,出身渔家,年少便在风浪中练就一身水性,战乱之中,他拉起队伍在黄海沿岸横行多年,虽披着“匪”的外衣,却有自己的规矩,从不扰民,专劫富商和日伪船只,陶勇早年便听闻其名,认为此人虽非正规出身,却天性不恶,有可塑之处,此前在龙王庙会设伏擒下孙二虎后,陶勇并未即刻处置,而是以诚相待、晓以大义,最终成功将其收编,编入苏中军区,组建海防团,任命其为大队长。 自归队以来,孙二虎表现尚可,虽偶有江湖习气,但在纪律整训与战斗执行上均无大碍,陶勇对其寄予厚望,认为此人能在海防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正当一切似乎步入正轨之时,那封突然出现在澡堂门口的信,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那是敌伪势力策划的一次心理战,信的落款来自孙二虎的旧部袁国祥,内容虽无明言投敌,却通过“兄弟情义”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字眼,暗示新四军对其并无真正信任,鼓动其“另谋出路”,信中承诺,只要孙二虎率部归顺,不仅保全性命,还可获“海上保安司令”头衔,配发机枪火炮,家眷亦可受到保护。 陶勇读罢信件,神情凝重,他深知此事若处理不慎,不仅会失去一支关键的海防力量,更可能引发部队内部的信任危机,陶勇没有公开信件内容,而是迅速将信件上交粟裕,同时提出临时整编建议,暂停海防团的武器使用权,以防不测。 此举在孙二虎看来,却是对其忠诚的否定,本已千辛万苦归顺,如今却要遭遇缴械,令其心中难以平衡,他愤然离队,返回连云港附近旧据点避风,陶勇此时正在华中党校受训,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回部队指挥部,深知事态严重,他并未采取强硬手段,而是选择亲赴孙二虎所在海域,寻求挽回。 在北坎港外,陶勇乘小艇登上海上匪寨,面对旧部的警惕与狐疑,陶勇未曾携带卫兵,仅带一名翻译随行,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信任,也以情动人,分析局势,坦陈利害,孙二虎在犹豫良久后,终于吐露心声,坦言并无投敌之意,只是对新四军内部猜忌心生寒意,陶勇当即提出“假投敌”之计,既可保全其家人,也可伺机策反敌方,为新四军谋得战略主动。 孙二虎接受建议后,返回掘港伪军驻地,向陈茂清“归顺”,被任命为伪军团长,实际上,他秘密联络旧部,重整海上力量,逐步掌握六艘武装船只及三百余人控制权,1943年春夜,孙二虎率部自北坎出发,乘夜色掩护,成功脱离伪军控制,驶入鲨鱼洼新四军海防团驻地,陶勇与军区领导姬鹏飞亲自迎接,将其重新编入部队,并为其改名“孙仲明”,寓意“见光明”。 此次归队,标志着孙仲明的真正转变,他不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海匪,而是一个有组织有信仰的抗日战士,不久之后,日军从海上对丰利镇发动突袭,意图摧毁新四军指挥体系,孙仲明主动请战,率部埋伏于吕四港,凭借多年海战经验,成功击沉敌方指挥舰,毙敌军官洞庭芳,俘虏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这是新四军海上作战史上的关键一役,确立了孙仲明“海上猛虎”的地位。 陶勇对孙仲明的评价也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收编利用,到后来的深度信任与战略依赖,二人逐渐形成一种超越上下级的战友情谊,1944年8月,苏中海防纵队成立,陶勇任司令,孙仲明任副参谋长,两人共同筹划,将原本分散的海防力量整合为三支团级单位,逐步实现海防体系正规化。 孙仲明的部队不仅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更在物资运输、情报收集、敌后渗透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他们利用渔网缠住日军舰艇螺旋桨,用酒坛装火药攻击敌船,甚至通过渔民身份伪装,打入敌伪据点实施破坏,他所统领的海防二团,成为人民海军早期雏形的重要基础。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转战内地,孙仲明调任华中海防纵队,继续护航任务,1946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海军正式组建,孙仲明的部队成为其中唯一拥有实战经验的海上力量,他本人被任命为华东海军副司令员。 1956年1月,孙仲明因病逝于江苏泰州,年仅48岁,其身后事由海军负责安葬,他的女儿林帼光后撰写《曙光之歌》,以纪念父亲的革命历程,而陶勇则在十年后离世,死因未明,孙仲明生前曾亲自将佩戴多年的马刀送入陶勇骨灰盒旁,以示两人战友情深。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孙仲明:追寻曙光而行的“海上霸主”
1942年,海匪孙二虎与陶勇洗澡后,突然有人匆忙塞给孙二虎一封信,由于不识字,他
青衫栀幽音
2025-09-12 20:50: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