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社媒令人上瘾的愤怒诱饵#【印媒:警惕社交媒体中令人上瘾的“愤怒诱饵”】《印

环球网 2025-09-12 08:13:48

#警惕社媒令人上瘾的愤怒诱饵#【印媒:警惕社交媒体中令人上瘾的“愤怒诱饵”】《印度快报》9月10日文章,原题:社交媒体愤怒诱饵解析:为何Z世代不断与惹恼他们的内容互动 在短视频平台上,你或许刷到过这样的片段:创作者饰演某种熟悉却烦人的角色,如黏人的闺蜜、争强好胜的熟人或捣乱的亲戚。他们刺激着你的情绪,甚至让你愤怒。然而,你还是会忍不住看完。这种现象被称为“愤怒诱饵”,这类精心设计的视频目的不是取悦,而是激怒。在今天的流量经济时代,愤怒情绪已成为硬通货。

临床心理学家林帕·萨卡尔称,愤怒能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释放多巴胺,形成“参与—上瘾”循环。而算法又会推送刺激情绪的内容来引流。心理层面上,愤怒也和身份认同有关,人们在表达愤怒时,往往会获得归属感或正义感。

研究员尚巴维·辛格·托马尔认为,“愤怒诱饵”的吸引力在于其可预测性:“你知道不会听到新观点,这种确定性反而带来认同感。它印证了从众心理的顽固性,每次观看都在强化这种信念,形成高效自我实现的观念雪球。”同时,这也让年轻人解压。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他们往往选择熟悉的议题宣泄情绪,而不是直面沉重的深层系统性问题。

“愤怒诱饵”甚至有“自我诊断”的功能。学生索菲娅·莫尔坦言,她会把现实中遇到的“挑衅”与视频角色对照,从而判断人际关系。同时,当价值观被挑衅时,人们觉得必须回应,而群体性的愤怒又进一步构建身份认同,算法则让循环不断进行。

媒体公司创始人希曼舒·辛格拉表示,社交平台鼓励一切互动,而愤怒往往能激发快速强烈的反应。“当人们被激怒时,更倾向于评论、分享或辩论,从而加速内容传播。”Z世代的身份政治也参与其中。“他们将数字空间视为身份的延伸。愤怒能构建社群,人们因共同反应聚集,集体发声扩大影响力。”

然而,频繁接触这类内容有其代价。林帕·萨卡尔警告,由于大脑的“威胁优先机制”,长期接触“愤怒诱饵”会加剧压力和焦虑。“长期情绪超载会导致麻木,对现实问题失去深切感受,或引发情绪耗竭。持续愤怒与消极态度会榨干情感系统。”因此,健康的做法是主动筛选信息、屏蔽煽动情绪的账号,并与转发这类视频的朋友设定界限。(作者伊什卡·罗伊,伍绍翔译)

0 阅读:7

猜你喜欢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