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托人带口信,希望和原配妻子能见一面,没想到,妻子的回应却让所有人震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重庆的冬天,风清冷,天灰沉,1949年深秋,刘伯承请人带了封信回老家,信收的人是程宜芝,他的原配妻子,信里说,希望她能来北京,他想接她团聚,也想补偿这么多年的亏欠,带信的人走了很多天才到赵家场,把话带到她耳边,她听完没有多说,做饭的动作也没停,只说了意思,不去了,不麻烦了,这封信,就像一阵风,来时轻,去时更轻。 程宜芝是土生土长的老重庆人,娘家在赵家场旁边,和刘家是邻居,她从小就知道,自己这辈子不可能有太多选择,她的命,早早就被家人安排得妥妥当当,十几岁那年,家里人给她定了亲,对象叫刘伯承,比她大两岁,那时候,谁家女儿不是这样过的?她没哭,也没闹,只是默默把这男人的名字记在了心里。 刘伯承那会儿还叫刘明昭,穿着旧布衣,整日抱着书本,说实话,他对这桩婚事并不上心,他的眼里装着书本里的世界,不是一个乡下女子,程宜芝心里却觉得,这人不一样,说不出来哪里好,但就是觉得他以后有出息,订亲后,她常去刘家帮忙做事,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做得比谁都用心,不是因为谁逼她,而是她真心认了这门亲事。 1910年,两人成了亲,乡里乡亲都来喝喜酒,婚后头几年,他们过得清苦却安稳,1912年,儿子刘俊泰出生了,那年也是刘伯承离家的开始,他收到了重庆蜀军学堂的通知书,心里藏了太多抱负,他走得匆忙,带着梦想离开了开县,家中只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年轻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 他这一走,就是几十年,程宜芝没有跟去,也说不清是因为他没带,还是她没问,她一个人扛下了整个家,耕田种地,照顾老人,养儿育子,她从没读过多少书,但她知道,人活一口气,她不想靠别人,也不愿让人看轻,屋后几亩薄田,一双粗糙的手,她把日子过得像样。 刘俊泰渐渐长大,却越来越让人头疼,少了父亲的约束,多了外头的诱惑,他染上了坏习惯,整日在外闲晃,沾染赌风,甚至传出过吸食大烟的风声,程宜芝管不住他,也劝不动他,她没有哭闹,只是更沉默了,日子再难,也要过,她不愿向人诉苦,也不愿让人帮忙。 刘伯承在外闯荡,投身革命,几经生死,从护国运动到北伐,从加入共产党到参加南昌起义,他的名字慢慢出现在战报里,身份也从一个普通军官变成红军将领,后来,他去了苏联学习军事,再回国后一路打到了抗战、解放,身边多了新的同志,也有了新的家庭。 他和程宜芝之间,没有正式的告别,更没有谁主动断了联系,是战乱太久,是距离太远,是选择太不一样,几十年里,他没有回过开县,连信都不多,程宜芝也从没去求过他,甚至从不在人前提起他,村里人提起刘伯承,她只说一句:在外面做事的人,顾不上家是正常的。 时代变了,国旗换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伯承成了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之一,他终于想起了那段老去的过往,他知道,自己欠下的,不只是一个女人的青春,还有一个家庭的完整,他打听到程宜芝还在赵家场,屋子旧了,人也老了,儿子也不成器,他派人送信,请她来北京,说愿意照顾她。 她的回应很简单,不来,也不用照顾,她说,政府每月有补贴,能吃饱穿暖,足够了,她不想拖累他,也不想让人说闲话,她这一辈子,已经和他没有关系,她不怨,也不求,她只想把余生过得干净利落。 带信的人回到北京,把话原原本本转述给刘伯承,他没有发火,也没有多话,只是在窗前站了很久,窗外下着雪,茶杯在手里握得很紧,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铁血果敢,指挥过千军万马,却在这一刻,像个普通男人一样沉默了。 程宜芝没有再见过刘伯承,她继续住在那间老屋里,早上挑水,白天种地,晚上缝补衣服,不管外面多热闹,她始终不动声色,她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传奇,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把一切撑到了最后。 1957年,她病倒了,没有医生,没有药,也没有人在她床前说上一句安慰的话,她就那样悄悄地走了,像她这一生一样,没有喧哗,也没有告别,她的儿子在外跑惯了,也没怎么在她床前守太久,她走后,村里的人说,她是个苦命人,但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刘伯承听说她的死讯时,正在处理一份文件,他放下笔,走到窗前,看了一会儿天,那天,北京也下雪了,他没有说话,也没有流泪,他没有给她写过悼词,也没有为她立碑,只是在心里,默默记住了这个女人一生的坚强和沉默。 信息来源:十大元帅的爱情往事 2009年02月16日 09:34 来源:凤凰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托人带口信,希望和原配妻子能见一面,没想到,妻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1 18:41: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