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

千百年一叹 2025-09-11 04:21:28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王凤阁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这地主婆姓李,家住吉林通化。那会儿东北早被日军占了,街上到处是带刺刀的关东军,老百姓见了都得低头。 王凤阁出生于1897年吉林通化一个教师家庭,早年接受教育影响深远。1916年进入通化县立中学,期间养成精忠报国的志向。1923年投身东北军,从少尉班长逐步升至上尉营长,积累军事经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东北,王凤阁目睹民众苦难,决定投身抗日活动。他变卖家产筹集资金,组织数百人武装队伍,在临江红土崖和通化大罗圈沟山区建立基地。这支队伍以伐木工人和知识分子为主,迅速举起抗日旗帜。 1932年5月,王凤阁率部加入辽宁民众自卫军,任第十九路军司令,转战金川辉南海龙等地,与日伪军展开游击作战。部队规模扩大,作战频次增加,给敌人造成损失。 母亲李氏出身地主家庭,丈夫早逝后独自支撑家业。她拥有两百亩水田和城中三间铺面,这些财产是家族积累所得。王凤阁返回家中请求资金时,李氏同意变卖全部家产,支持儿子购买枪支弹药。这笔资金换来十二支步枪和三百发子弹,维持队伍半年补给。 王凤阁拿到钱后切断联系,避免日军追踪报复家人。李氏遣散仆役,自行劳作维持生计,双手渐趋粗糙。村中传言儿子携款逃匿,李氏坚持等待。1937年春,一张旧报纸报道王凤阁部队在蒙江重创日军,后被俘遇难。李氏通过他人念报得知儿子与妻儿一同牺牲,照片虽模糊却确认身份。这消息让她明白儿子并非欺诈,而是为保护她而隐瞒行踪。 王凤阁的抗日历程充满艰辛。1933年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众义勇军,继续在山区作战上百次,利用地形优势打击敌人。队伍多次伏击日伪军,累计歼灭数百人。王凤阁娶妻张氏,生子小金子,五岁时随父母在抗日途中颠沛流离。 1937年3月,王凤阁在突围中被俘,日军劝降无效后决定处决全家。4月6日,一家三口在通化刑场遇害,王凤阁拒绝下跪,张氏抱紧儿子,小金子表现出异于常人的镇定。那笔家产资金直接转化为武器装备,推动多次战斗胜利。 李氏得知真相后,前往牺牲地祭奠,继续投身抗日工作。她担任交通员,借卖菜进城传递情报,即使年岁渐高仍背负重物跋涉山路。这份坚持源于对儿子的理解和对国家的忠诚。 东北抗日武装的兴起反映时代背景。日军占领后,关东军加强控制,民众生活压抑。王凤阁的队伍代表民间抵抗力量,与其他义勇军合作,形成游击网络。资金短缺是常见问题,李氏的变卖家产行为体现家庭牺牲在抗日中的作用。 王凤阁切断联系的决定,避免了日军对家人的报复,这种“失联”成为保护策略。报纸报道的出现,让李氏从疑虑转向认可,儿子隐瞒的目的是守护亲人。抗日战争中,许多家庭面临类似抉择,李氏的故事突出母亲在民族大义前的担当。她后期作为交通员的贡献,延续了家族抗日传统,直至七十岁仍活跃在情报传递一线。这段经历显示个人行动如何融入集体抵抗。 王凤阁牺牲后,其事迹被记录在历史档案中。小金子作为最小抗日烈士,年仅五岁却在刑场展现气节,激发后人缅怀。通化地区建立纪念碑和陵园,供人们追思。李氏一生未再组建家庭,专注于抗日后勤支持。 她的财产虽尽数变卖,却换来队伍的作战能力提升,间接打击侵略者。东北抗日联军整体面临严酷环境,王凤阁部队的战斗经验为后来者提供借鉴。李氏从地主婆转变为普通劳作者,适应时代变迁。这故事不只关乎欺骗与真相,更涉及家庭纽带在战争中的韧性。抗日胜利后,李氏的经历成为当地口述历史一部分,教育后代重视国家统一。

0 阅读:2030

评论列表

张衡

张衡

29
2025-09-11 10:23

东北抗日历史最为惨烈,国土沦陷,一直坚持游击抗战。这段历史不能忘记。

韭菜炒大葱

韭菜炒大葱

26
2025-09-11 10:12

日本鬼子没有人性,这么小的孩子都杀

玲玲

玲玲

14
2025-09-11 11:52

致敬先烈

青春岁月

青春岁月

3
2025-09-11 14:31

历史不能忘,缅怀先烈

金龙

金龙

2
2025-09-11 15:50

泪目

猜你喜欢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