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他信,就连老百姓都翘首以盼,甚至当地媒体都天天吹“这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可谁能想到,这饼画得越大,最后摔得越惨。 转头中国的反制就来了,不光外交降级,市场的反应更是直接得让立陶宛疼到骨子里。之前立陶宛的乳制品在中国卖得火,结果半年内出口额暴跌85%,仓库里堆的牛奶都快过期了,厂家只能低价卖给非洲,赔得底朝天。 说真的,立陶宛这事儿啊,从头到尾看下来,就是典型的“被人画了个大饼,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发现是苦的”,现在四年过去终于认错,早干嘛去了?当初那股子跟着美国、台湾瞎蹦跶的劲儿,现在想起来估计自己都觉得脸红。 2021年那会儿台湾当局跑到立陶宛跟前,唾沫横飞地说“五年内给你建五座芯片工厂,还能创造好几万个高薪岗位”,美国在旁边也搭腔,说“我支持你跟台湾走近”。 就这两句话,立陶宛当局跟打了鸡血似的,立马飘了——忘了自己就300来万人口,工业基础薄得跟纸似的,连稳定供电都费劲,居然敢幻想当“东欧芯片老大”。 当地媒体更夸张,天天在电视、报纸上吹“这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啊,以后咱们就不用看别人脸色了”,老百姓也被这消息勾得心里痒痒,觉得马上就能过上好日子,谁家要是有年轻人,都盼着能进芯片厂拿高工资。 可他们就没琢磨琢磨,芯片这东西是随便能造的?一台先进的光刻机,耗电量比一个普通家庭大半年用的都多,立陶宛连工业用电都时常紧张,厂房还没建呢,电从哪儿来? 再说台湾说的“技术转让”,后来业内人一看就笑了——那技术比大陆落后十多年,就算真建了工厂,造出来的芯片也没人要。 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了抱这两条“大腿”,居然敢踩“一个中国”的红线,允许台湾以“台湾”的名义设代表处,这不是明摆着跟中国对着干吗?咱中国向来把“一个中国”原则看得比啥都重,你敢碰这条底线,那肯定得有代价。 果不其然,中国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先把外交关系降到代办级,这已经是很严肃的信号了,可立陶宛还没醒,觉得美国和欧盟能帮他。 结果呢?市场的反应直接让他们疼到骨子里,就说立陶宛的乳制品吧,之前在咱们中国多火啊,超市里货架上摆得满满当当,逢年过节不少人还买他们的奶酪当年货,有些乳制品企业光靠对华出口,生产线都得24小时转。 可反制一出来,中国市场的大门直接关上了——半年时间,立陶宛乳制品对华出口额暴跌85%! 仓库里的奶酪、牛奶堆得跟小山似的,眼看着就要过期,企业没办法,只能低价往非洲卖,一斤奶酪的价钱还不够当初运到中国的运费,赔得老板们直拍大腿,好多小厂子直接就倒闭了。 不光是乳制品,立陶宛那些靠中国吃饭的行业全凉了,他们的木材,之前中国每年要从那儿买20万立方米,反制后咱们转头买俄罗斯、加拿大的,立陶宛的锯木厂立马就没活干了,工人要么降薪要么下岗;还有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激光器,全球都算有名的,中国是最大买家,一年能卖8000多万美元,结果呢?咱中国企业自己搞技术突破,慢慢就不用他们的了,现在立陶宛的激光器想进中国市场,门儿都没有。 这时候立陶宛才想起找美国和欧盟帮忙,可人家哪管他啊?美国就给了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这点钱连补乳制品行业的窟窿都不够。 欧盟一开始还嘴硬说要帮立陶宛在世贸告中国,结果后来悄悄就把案子撤了——他们也知道,跟中国掰扯贸易,自己也讨不到好。 立陶宛这下彻底傻眼了,成了没人管的“孤家寡人”,之前吹的“黄金机遇”,成了全国的笑话。 经济一垮,连锁反应就来了,对华出口从2021年的5.3亿美元跌到2023年的1.6亿美元,跌了快七成;全国唯一的不冻港克莱佩达港,集装箱堆得没人要,吞吐量掉了40%,港口只能裁员,好多工人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外债更是像滚雪球一样,到2024年已经突破350亿欧元,比他们全国一年赚的钱还多,现在连国际上借钱都没人愿意借了。 老百姓的日子更苦,物价涨了12%,鸡蛋、面包都贵了不少,可工资一分没涨,之前盼着的“高薪岗位”没影了,反而多了好多失业的人,街头巷尾全是骂政府的声音。 说句实在的,立陶宛这事儿真不值得同情,你想啊,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外交原则都能丢,为了一点虚无缥缈的承诺,就敢跟最大的贸易伙伴对着干,这不是傻是什么?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替代的——立陶宛之前靠对华出口赚的钱,美国补不上,欧盟也补不上,现在后悔了,早干嘛去了? 我觉得啊,立陶宛这事给所有小国都提了个醒:别以为抱上美国的大腿就能横着走,美国从来都是把别人当棋子,用完了就扔;也别想着跟台湾搞小动作,“一个中国”原则是底线,谁碰谁倒霉。 现在立陶宛认错了,可信任这东西,碎了就难拼回去了——以后想再跟中国好好做生意,不是光说几句软话就行的,得拿出真真切切的行动。
立陶宛这耳光真够响亮跟中国翻了四年,生意黄了,钱没见着。转头指望美国,现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