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声明,提到他们正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新的武器联合生产体系。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压力。 昨天凌晨,基辅再次响起防空警报,俄罗斯八百多架无人机加上十三枚导弹袭击了这座城市,政府大楼上层起火,几十个平民送医。 这种场面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每次发生后乌克兰方面的回应都越来越明确:没有自己的武器生产能力,连上谈判桌的资格都没有。 乌克兰早在冲突爆发初期就意识到完全依赖外部援助的局限性。他们的国防部长乌梅罗夫今年六月曾透露,国内已有二十一个武器项目在推进,国外还有十个合作项目正在进行。 合作伙伴包括德国、美国、丹麦等国家,涉及的领域从装甲车、炮弹到无人机、导弹燃料,覆盖了多个关键环节。 这不是单纯的援助,而是共同构建可持续的防御能力。德国帮忙造装甲车和炮弹,美国提供无人机和弹药技术,连丹麦都参与了导弹燃料的生产。 这种合作模式说明一点:在现代战争中,外部支援不能只停留在“给”,还要协助“造”。 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并没有坐等外援。为了避免成为俄军打击目标,许多工厂已经向西迁移,并配备了防空系统。 根据公开报道,乌克兰自主生产的装备在当前军队使用中占比已达三成,年度产能比一年前增长六倍,总体价值接近百亿美元。 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是产能的提升,更是一种战略思维的转变——靠别人送武器,终究不如自己有能力制造。 从历史来看,许多国家在冲突中意识到自主生产的重要性,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和英国,都是在初期遭受重创后加速本土军工扩张,最终支撑起长期作战的需求。 俄罗斯近期频繁使用无人机和导弹发动攻击,这也迫使乌克兰加快防空武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新式地空导弹和配套防空系统正在陆续部署。 乌克兰方面并未详细公开这些系统的技术细节,但明确表示重点是提高拦截效率和生存能力。 这种步步紧逼的现实让乌克兰没有太多选择,只有加速推进武器国产化,才能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援助波动或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风险。 国际合作方面,乌克兰采取的是多边并进的策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联盟,乌克兰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更侧重于技术和生产层面的整合。 例如,德国不仅提供成品装甲车,还协助建立生产线和维护体系。美国则在无人机和智能弹药领域提供技术转让。这种模式既避免了过度依赖某一国家,又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自身制造水平。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乌克兰的国防工业转型实际上从二零一四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就已开始,但近期显然加快了速度。 产能翻倍、品类扩展、合作深化——这些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应对长期冲突的必然选择。战争中最可靠的往往不是别人承诺的援助,而是自己能够掌控的生产线。 乌克兰的例子也给其他中小国家带来启示:在现代安全环境中,拥有一定的自主国防能力不仅有助于抵御外敌,还能增强外交谈判的筹码。 国际政治从来都是实打实的博弈,没有实实在在的筹码,再好的外交官也难为无米之炊。 参考资料:最新 | 泽连斯基明确表态! 2025-09-06 15:40·鲁中晨报
就在刚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声明,提到他们正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新的武器联合生
梅梅谈世界
2025-09-08 10:37:21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