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公开表示“俄罗斯对欧洲没有任何领土野心”,但这句话似乎并没有让周围的气氛缓和下来,反倒让波罗的海周边的局势更加微妙。 梅德韦杰夫嘴上说着"我没野心",却同时指责芬兰、挪威和波兰在俄边境的军事部署,这就像一个人绷着脸说"我没生气",但攥紧的拳头暴露了真实情绪。
他最近视察俄罗斯西北地区时强调要"加强边境防御",这种表态在国际关系中常常适得其反,越是高调宣称防守,越容易让外界怀疑你是否在准备进攻。 其实国家之间打交道,跟我们平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如果一个人之前有过不太友好的记录,那么即便他说“我这次是善意的”,别人也会多留个心眼。
俄罗斯周边国家的警惕并非空穴来风,2008年俄格冲突、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以及2022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这一系列事件让邻近小国不得不担忧: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随着芬兰于去年正式加入北约,波罗的海地区的战略态势发生重大转变,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突然出现了1300多公里的新陆地边界,这好比隔壁搬来了一位新邻居,还带着一整支安保团队,你是感到更安全,还是更加不安,完全取决于以往双方的关系基础。
在此背景下,梅德韦杰夫的转型尤为引人注目,近些年立场日趋强硬,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激烈言论,甚至不惜暗示可能动用核武器,与十年前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现在的波罗的海地区,已经成为欧洲军事力量最密集的区域,北约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部署了军队,经常举行军演,俄罗斯则在加里宁格勒(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俄罗斯飞地)部署了先进导弹,并加强了海军力量。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背景下,任何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被放大解读,梅德韦杰夫的声明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目前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就像两个人吵翻了天,谁也不愿先低头,俄罗斯希望西方先承认它的安全关切,西方则要求俄罗斯先改变行为,这就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陷入死循环。 要打破这种僵局,需要的是实际行动,而不是空头承诺,比如双方可以约定提前通报军事演习,增加边境地区的透明度,建立热线电话防止误判等等,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实际行动。 最后想想,国家安全感其实跟个人的安全感很像,不是通过压倒别人获得的,而是通过相互尊重和保证实现的,真正的安全不是我有能力打败你,而是我们彼此都不担心会被对方攻击。 梅德韦杰夫的话不管初衷如何,至少让我们再次思考:在互信缺失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安全?这不是俄罗斯一国的问题,而是所有国家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在当今世界,谁都不可能通过孤立自己获得真正的安全,合作安全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