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不抽中华,爱抽三毛钱一包的三七。永贵大叔不喜欢吃喝,生活比较朴素,没有什么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9-06 15:01:25

陈永贵不抽中华,爱抽三毛钱一包的三七。永贵大叔不喜欢吃喝,生活比较朴素,没有什么特殊的嗜好,就是爱抽烟。 一个国务院副总理,会议室里别人抽中华,他却掏出三毛钱一包的三七烟;一个管全国农业的大官,月收入180块还要养一大家子人。这就是陈永贵,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副总理。他的传奇不在于当了多大的官,而在于当了官还是那个农民。 陈永贵1914年出生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6岁时父亲自缢身亡,他只能寄居在一户寡妇家当长工。那时候太行山里的日子苦得很,吃了上顿没下顿,更别提上学读书了。陈永贵从小到大没进过学校门,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读了个”扫盲班”,认识的字加起来也就一千来个。 新中国成立后,陈永贵当上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1963年夏天,山西遭遇特大洪水,大寨村70%的民房和梯田被冲毁。山西省政府主动提出要拨款帮助重建,结果被陈永贵拒绝了,他说要在”不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重建大寨村。半年后,大寨人不仅重建了所有民房,粮食产量还比上一年翻了一倍,总产量达到20万斤,还向国家上交了12万斤。 这事儿传到中央,毛主席很高兴,1964年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毛主席问山西省委书记陈永贵识不识字,得到回答是”不识字,这些年扫盲,能看点报纸,是个大老粗”。毛主席兴奋地站起来说:“好!山沟里出了好文章。陈永贵识的字不多,做的事可不少。” 1975年初,周总理见到陈永贵开口就说:“这次找你来就是安排人大的事,你要有所准备,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国。”陈永贵一开始不肯,觉得自己文化不够,后来在周总理的劝说下才接受了任命。 当上副总理后,陈永贵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朴素。陈永贵当副总理期间,领的还是大寨的工分,再加上省里、国务院的一点补助,总共月收入180来块钱,这180块要负责一大家子的生活,还要招呼慕名而来的亲戚、客人,日子过得很是紧巴。他中央开会,听说茶叶要自己掏钱,从那以后就不喝茶了,生活上抠到这个地步,所以被称为”国务院里的穷人”。 在各种会议场合,陈永贵那个三毛钱一包的三七烟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当时三七烟带锡纸的卖四角五分,不带锡纸的卖四角二分。会议室里,当其他与会者掏出精装的中华烟时,陈永贵总是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皱巴巴的三七烟盒。有同事好心劝他抽点好烟,陈永贵总是一摆手说三毛钱一包够味,花那冤枉钱干啥。 陈永贵当了五年副总理,从来没想过要给自己和家人弄一个北京户口,他总觉得这是在占公家的便宜。没有城市户口就没有粮票,每年秋后大寨分粮食,要专门拿出陈永贵的那份口粮送到公社粮店,换成全国粮票给陈永贵捎去。按规定应该给陈永贵配一名服务员,被陈永贵拒绝了。陈永贵有时候心疼媳妇和儿子,工资到手给媳妇买件衣服,给儿子买点玩具,媳妇宋玉林转头就偷偷拿出去卖掉。 1980年辞职前夕,陈永贵情绪波动很大,最后是叫儿子代笔写了辞职信,内容很简单:“身体不好,没文化,不适应工作。”他唉声叹气地说:“唉!干不了啦!人家不免咱,咱也别等人家免,咱自己写个申请吧!” 胡耀邦亲自发话,陈永贵年纪不小了,就留在北京住下来,按行政13级发给工资,保留汽车,警卫员、司机、炊事员都继续留下为他服务。三年后,陈永贵又写信请求国家给他安排一个适合的工作,中央把他安排到京郊的东郊农场当顾问。 1984年冬天,有人去看望陈永贵,他正蹲在沙发上,端着个粗瓷大碗,喝昔阳人爱吃的小米加面条煮的糊糊。他对来访者说现在只有这么个工作了,东郊农场的顾问,一星期去一回。到了东郊农场,年纪大点的喊”陈大哥”,年轻的喊”永贵大叔”,陈永贵一一作答,高喉咙大嗓门地喊着,笑着。 陈永贵共有存款8300余元,本来想把这8300块全交党费,但妻子不干,说还有几个月老四就要参加高考,不给他留点钱,他拿什么上学。看到曾经当过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除了这点钱就没别的供孩子上大学,陈永贵只好改了遗嘱。1986年3月26日,72岁的陈永贵去世。去世前,他将一生积攒的八千多存款,全部上交了党费。 陈永贵说:“我这一辈子能够和毛主席连在一起,也算是不枉活了一场了。人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我作为一个农民,成为党中央的政治局委员,谁能想到呢?我敢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三毛钱的三七烟,见证了一个农民的传奇人生。陈永贵的故事让人思考:真正的品格不在于抽什么烟,而在于心里装着什么人。你觉得在那个时代,像陈永贵这样的农民副总理,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2
历史趋势解码

历史趋势解码

预测历史趋势,揭示背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