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登上天安门的特朗普,对北京阅兵有何感想?他的回答让人意想不到。 中国此次阅兵式,是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当特朗普被记者以诱导性提问,试图让他将中国阅兵与“挑战美国”联系起来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毫不犹豫连说了三个“不”,即“不、不、一点也不”。 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强调自己与中方领导人“关系良好”,甚至抛出“中国需要美国胜于美国需要中国”这样的观点。 特朗普的这一回应,着实让人感到意外。回顾他以往在诸多涉及中国问题上的表现,他常常表现出一种强硬的姿态,言语中不乏对中国的指责与无端批评。 然而,在面对中国阅兵这一重大事件时,他却选择了这样一种低调、温和的回应方式,这与他以往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要理解特朗普这种态度的转变,不妨回顾一下他对阅兵的特殊情结。早在2017年,他受邀参加法国国庆日阅兵时,就被法国阅兵的宏大场面所震撼,当时他就对随行官员表示,美国也应该举行一场比这更盛大、更壮观的阅兵式,以此来展示美国的实力和威望。 2025年6月14日,恰逢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特朗普终于如愿以偿地举行了一场阅兵式。但这场阅兵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现场观众稀少,士兵队列松散等画面通过媒体广泛传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还引发了全美50州爆发的“反对国王”游行,让特朗普政府陷入尴尬境地。 相比之下,中国的阅兵式向来以整齐划一的队列、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而闻名于世。此次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更是如此,众多先进武器装备首次公开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 特朗普心里明白,中国的阅兵式所展现出的实力和组织能力,是美国难以企及的。他如果在此时还像以往那样对中国强硬表态,无疑是自讨没趣,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所以,他选择了用这种看似轻松、实则无奈的方式来回应中国阅兵,试图以此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对中国实力增长的忌惮。 长期以来,美国试图通过拉拢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友,构建所谓的“亚太包围圈”,以此来遏制中国的发展。然而,现实却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日本方面,尽管美国不断施压,要求日本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明确立场,紧密跟随美国的战略步伐。但日本出于自身利益的综合考虑,态度始终暧昧不清。 澳大利亚的态度同样如此。澳大利亚虽然在一些国际事务中跟随美国的脚步,但在涉及与中国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谨慎,韩国的态度更是让美国大失所望。韩国总统李在明在面对美国的相关要求时,以一句讽刺的话回应:等外星人入侵时再考虑出手。 这一表态不仅让五角大楼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也反映出韩国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抵触情绪。韩国深知,过度卷入中美之间的对抗对自身毫无益处,反而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地区和平稳定局势,影响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在这种盟友不给力的情况下,美国若想独自在亚太地区与中国正面对抗,无疑是力不从心。特朗普作为美国总统,对这一现实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明白,如果在此时对中国阅兵强硬表态,进一步激化中美矛盾,美国将陷入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不仅无法实现其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还可能导致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大幅下降。 所以,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特朗普选择低调回应中国阅兵,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为了避免美国在亚太地区陷入更加被动的战略困境。 早在几个月前,特朗普就曾声称自己有访华计划,这一消息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外界纷纷猜测特朗普是否会在此次中国阅兵期间访华,亲眼目睹中国阅兵的盛大场面。 然而,随着中方公布的外宾名单中没有出现特朗普的名字,这一猜测也随之落空。事实上,中美之间的关系历经多年发展,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也存在着诸多分歧和矛盾。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更加谨慎和稳健的推进。 特朗普未能在阅兵期间访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美关系仍处于一个需要进一步磨合和调整的阶段。虽然双方在一些领域保持着沟通与合作,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如贸易摩擦、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这些分歧的存在,使得两国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重大突破。中方在邀请外宾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 而对于特朗普来说,虽然他一直希望通过访华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升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形象,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也需要面对国内政治势力的掣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尽管特朗普未能亲临北京阅兵现场,但他对中国阅兵的高度关注是毋庸置疑的。中国阅兵所展示的强大国防力量和国家实力,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重要的地位。
没能登上天安门的特朗普,对北京阅兵有何感想?他的回答让人意想不到。 中国此次阅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9-06 13:46:5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