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培养了13位“两弹一星”元勋,79位院士,2位诺奖获得者,终生未娶,无儿无女。 1898年,上海一个书香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叫叶企孙,父亲是晚清举人,却很开明,既让儿子学习古文,也鼓励他接触西方科学。 13岁时,叶企孙考入刚成立不久的清华学堂,成为第一批学生,那时的清华还很简陋,但这个少年已经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1918年,20岁的叶企孙考取庚款留美公费生,远赴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后来又转到哈佛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布里奇曼教授。 在哈佛的实验室里,叶企孙和导师一起做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实验——测量普朗克常数,这个数值关系到量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测量难度极高。 他们的测量结果精确度惊人,被国际物理学界采用了整整16年,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证明了这个中国青年在实验物理方面的天赋。 1924年,叶企孙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清华大学,那时清华连个像样的物理系都没有,他几乎是白手起家。 回国后的叶企孙开始展现他的教学天赋,他讲课时总是能把复杂的物理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还经常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小故事。 学生们都爱听他的课,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有时连其他系的学生也会跑来旁听,因为他的课实在太有趣了。 更难得的是叶企孙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193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数学的论文,作者署名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 当时清华的教授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初中毕业的人怎么能到清华工作?但叶企孙力排众议,坚持聘请华罗庚到数学系工作。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对的,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之一。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1946年,一个23岁的青年李政道想去美国深造,但他连大学都没毕业,叶企孙看出了这个年轻人的潜力,亲自为他写推荐信。 11年后,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年轻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这时人们才真正明白叶企孙的慧眼识人。 叶企孙培养学生有个特点,就是因材施教,钱伟长本来学文科,叶企孙发现他的数学天赋后,劝他改学理科,后来钱伟长成为著名的力学家。 王大珩对光学感兴趣,叶企孙就鼓励他专攻应用光学,王大珩后来成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赵九章喜欢天气,叶企孙建议他学大气物理,赵九章成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开创者。 在叶企孙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学生遍布各个科学领域,其中13人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79人当选中科院院士。 这些数字背后是叶企孙对每个学生的用心栽培,他常说:“教育就像园丁种花,要根据每种花的特性来浇水施肥。” 然而这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自己的晚年却很坎坷,1968年,因为学生熊大缜的案件,叶企孙受到牵连,生活陷入困境。 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物理学家,不得不靠微薄的救济金度日,直到1972年,情况才有所好转,他被安排到北京中关园的一套小房子里居住。 叶企孙终身未婚,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用他们的话说,叶先生就像父亲一样关心着每个人的成长。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他去世时很平静,身边围绕着曾经的学生们,叶企孙的葬礼很简朴,但来送行的人很多,其中有著名的科学家,也有普通的工作人员,都是受过他恩惠的人。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叶先生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他不仅教会了我们物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 钱学森也曾说过:“没有叶企孙,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说明了叶企孙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叶企孙这一生,可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形容,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在那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正是有了叶企孙这样的教育家,中国才能在后来的科技发展中迎头赶上,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回望叶企孙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诠释了什么叫做师者风范。 信源:叶企孙:赋科学文明予民族人格_光明网. 光明日报
钱学森1992年的未来技术预测!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