埴轮书话[超话]再论“河朔化”的内涵安史之乱结束时的“河朔故事”的内涵,在日后

尔岚看过去 2025-09-01 01:08:37

埴轮书话[超话] 再论“河朔化”的内涵

安史之乱结束时的“河朔故事”的内涵,在日后河朔的政治实践中发生了变化。河朔三镇节度使的更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一家一姓的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除成德王庭凑一家之外,节度使的世袭基本没有超过三代。它不再是简单的一家一姓对节度使职位的垄断和世袭……

朝廷与安史余部达成“河朔故事”,可以大体确立一个“时间点”,虽然双方的沟通、妥协有一个过程;但河朔军人政治的确立,无疑是一个不短的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似乎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带有标志性的转折点或时间节点。第一,河朔节度使都是终身制,并无任期;第二,前任自然死亡且无重大变故时,一般也不会出现军将拥立的情况;第三,即使以频繁兵变方式更换节帅如幽州,也多具有突发性。因此,似乎并不存在节度使换任或更迭时,都要进行三军推举;事实上,也并没有建立起类似于部落社会向国家过渡时的“军事民主制”——不具体(备?)那样的历史条件,他们也没有产生这样的政治自觉。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所谓军人政治,与现代政治中的军人政治,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介于有意识与无间识之间的政治形态,平时是一种群体的无意识,他们的共同意识只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情形下方才被激活。这也是藩帅能不时诛杀骄兵的原因。

所谓“河朔化”,是节度使想要实现“父死子继”与军人集团追求其特权纠缠在一起的。就军人集团而言,实现对藩镇事务的干预和掌控是目的,某家某姓的“父死子继”只是形式,是军人集团控制方镇的方式之一;他们完全有能力“改朝换代”,进行节度使的易姓。事实上,也正是通过易姓,军人集团实现和加强了他们对方镇的控制。兵变、拥立新的人出任节度使,本质上是要维护军政府、维持军人政治、保证军人对方镇事务的干预和掌控,是要维护地方军人集团的政治特权。

河朔为什么不能像李唐皇室那样,实现世世代代出自一家?——如果节度使可以实现像李唐皇室那样的一家一姓的世袭,节度使就是这个地方的皇帝,就可能会结束当地的军政府,藩镇就可能转变文治政府,而不会放任军人对藩镇事务的全面干预。这是不可能得到军人集团的同意和支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藩帅只是军人集团的“代表”。因此,在军人拥立节度使时,既有“力争”以求被拥立者,也有拒绝被拥立者。

——孟彦弘《藩镇与唐代政治》,pp.404-07

0 阅读:0
尔岚看过去

尔岚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