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韩国允许,中国怎么敢擅自发射大量卫星?”在美国论坛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国际太空法、国家主权以及航天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的知识。让我们从科学和法律的角度来解析这个问题,同时了解一些关于卫星发射的趣味知识。 首先,1967 年正式生效的《外层空间条约》明确规定,外层空间不属于任何国家的主权管辖范畴。在卫星轨道与频率的使用协调方面,国际电信联盟(ITU)承担着核心职责,其主要作用是保障各国能够公平获取外层空间资源。作为 ITU 成员国,中国在卫星轨道资源的申报流程及后续协调工作中,始终严格依照相关国际规则开展各项操作,从未偏离规范。 从实际成果来看,截至 2023 年,中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已突破 600 颗,在全球范围内位列第二。这些卫星的发射活动,均是基于国际通用规则的要求,同时也充分契合了中国国内航天发展计划的实际需求,兼具合规性与必要性。 卫星发射的意义远超单纯的技术实施范畴,它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生动写照。拿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来说,它能够提供精度极高的天气预报数据,在为中国本土气象服务筑牢基础的同时,也在为亚太地区多个国家传递着不可或缺的气象信息。 需明确的是,卫星可运行的轨道并非没有限制。例如,高度约 36000 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以及 2000 公里以下的低地球轨道,这些轨道中的优质位置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先申报者先使用” 是国际电信联盟进行轨道协调时遵循的核心原则,可该机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未如预期般顺畅,反而引发了 “轨道拥堵” 的困境。中国在申报轨道时都会提前与ITU和其他可能受影响的国家进行技术协调,以避免信号干扰或轨道冲突。这种协调是技术层面的合作,而非政治意义上的“许可”。 数据显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年均执行发射任务逾 50 次,其中应用卫星发射任务占比达 90% 以上。这类卫星不仅要满足国内领域的使用需求,同时也承担着国际合作协议所约定的相关任务。 卫星发射并非仅靠 “升空” 这一动作,其背后的科学技术同样值得关注。若想让火箭发射每次都圆满成功,精准测算轨道参数是核心基础之一,此外,众多关键因素的协同配合也至关重要。 事实上,卫星数据在各国间的共享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中国遥感卫星所获取的数据,正为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中国的北斗系统也在积极与美国 GPS、欧洲伽利略系统开展兼容互操作方面的合作。 之所以有人误以为 “中国发射卫星需韩国批准”,或许是不了解国际航天法律体系。其实韩国本身也积极参与航天活动,有自己的卫星和运载火箭,且中韩早有航天合作 ——2018 年中国就帮韩国发射过遥感卫星,双方团队还做了密切技术交流。 在卫星发射领域,中国的实践既以助力国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为重要目标,也积极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突破与进步注入中国动能。在国际合作日益紧密的当下,我们期待与更多国家并肩前行,共同探索宇宙深处的无穷奥秘。
不会再有中日韩协定了,因为韩国日本和中国是逆差,意味着它们从中国赚不钱,日韩也就
【7评论】【8点赞】
专怼二狗子独蛙
棒子未经美国允许,竟然敢在美国基地建国?
用户10xxx19
泡菜国算哪根葱,中国还要它批准?
枫林美景 回复 08-31 10:06
说的是鬼话吧!
真的假不了
[抠鼻][抠鼻][抠鼻]
用户10xxx38
棒子是摸仿它美国爹说话的腔调。现在不积口德故意恶心人,当心以后跪在我们面前求当狗我们都不要,没眼力见的东西。
在水一方
伪命题!!!
用户10xxx39
棒子这癞蛤蟆口气不小,除了恶心人主打一个无能狂怒!
风从哪里来
偷国有能力发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