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再有中日韩协定了,因为韩国日本和中国是逆差,意味着它们从中国赚不钱,日韩也就没有意愿和中国签协定,中日韩对等开放市场。 2024 年中韩贸易额刚过 2.33 万亿元,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却高达 2516 亿元。日本那边更不用说,汽车和电子设备的出口数字一年不如一年。这账面上的窟窿越捅越大,直接让谈了十几年的中日韩自贸协定成了冷板凳上的摆设。 说起来这协定也算资深 "鸽王" 了。2002 年就喊着要搞,2012 年正式开谈,结果十六轮谈判下来,到 2019 年干脆停摆至今。 2024 年三国领导人在首尔开会时还嘴硬,说要 "加快谈判进程",可散会后连工作组会议都没再安排过。日本尤其明显,转头就忙着给 CPTPP 拉人头,对中日韩协定的态度比寒冬里的冰棍还凉。 这背后根本不是钱的事儿,是产业格局变了天。以前东亚产业链讲究 "雁型模式",现在中国制造业翅膀硬了,汽车、光伏这些产业反过来成了日韩的竞争对手。 日本慌了神,2023 年干脆对 23 种半导体设备实施出口管制,一边卡着技术不让卖,一边又想让中国敞开市场买他们的汽车。这种既要又要的操作,谈判桌前怎么可能谈得拢? 韩国更有意思,明明靠着对华贸易赚得盆满钵满,却跟着美国搞 "芯片联盟"。结果呢?三星和 SK 海力士的设备对华出口量掉了一大截,中小企业的零部件订单直接腰斩。 这边刚抱怨中国市场准入不够,转头就把半导体设备的出口阀门拧得更紧。这种左手要饭右手关门的操作,谁看了不摇头? 政治这只手还在里头搅浑水。美国在旁边敲边鼓,又是 "小院高墙" 又是技术联盟,把经贸合作硬生生变成了阵营对抗。日本岸田政府推的 "经济安保战略",说白了就是给对华合作套枷锁。 韩国总统府一边派高管去美国求芯片法案豁免,一边又不敢得罪华盛顿,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怎么可能在谈判桌上拿出诚意? 更讽刺的是,日韩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早就深入骨髓。中国连续多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占他们外贸总额的五分之一还多。 日本的汽车零件、电子材料,离开中国工厂根本转不动。可他们偏要学鸵鸟,把头埋进 CPTPP 和 USMCA 这些圈子里,以为靠美国就能填满中国市场的缺口。 RCEP 生效后,三国其实已经在一个自贸框架里了。但日韩嫌这框架不够 "高端",非要另起炉灶搞高标准协定。可真到谈开放的时候,农产品市场捂得比谁都紧。 日本的大米、韩国的泡菜,一个个都成了碰不得的禁区。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怎么可能实现真正的对等开放? 中国这边可不是铁板一块等着被拿捏。这些年关税一降再降,进口大门越开越大。可换来的是什么?是日本的半导体设备管制,是韩国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就像做生意,一方拿出真金白银,另一方却藏着掖着耍心眼,这买卖谁还愿意做下去? 现在的局面很清楚,日韩把贸易逆差的锅甩给中国,却对自己的保护主义政策视而不见。他们忘了,中国市场的大门是敞开的,但不是没有底线的。想靠 CPTPP 当跳板,又想从中国市场捞好处,这种如意算盘早就该碎了。 说到底,中日韩协定黄了,根本不是因为谁赚多赚少。是日韩自己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跟着外部势力起舞,结果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 一边喊着要公平竞争,一边搞技术壁垒;一边抱怨市场准入,一边捂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这种吃饭砸锅的操作,怎么可能谈成什么像样的协定? 看着谈判桌上落满的灰尘,就知道这事儿黄定了。没有对等的诚意,光靠开会喊口号,永远也填不平贸易账上的窟窿,更架不起三国合作的桥。中日韩协定的棺材板,其实是日韩自己钉上的。
韩国总统李在明:韩国将脱离中国。韩国总统李在明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韩国
【35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