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王培森被捕。面对酷刑,他挺不住,就交代了一个联络点,原打算随便拿一些文件糊弄日军,谁知有11名地下党员在此开会! 1943年,那年头,冀中平原打得跟一锅沸粥一样。咱们的地下工作者,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每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王培森,就是武邑县抗日政府的一名交通员。 说白了,就是个送信的。但他送的不是鸡毛蒜皮的家信,而是关系到无数人生死的情报。这活儿,看着不起眼,却是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干的。 王培森干得一直挺稳。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1943年8月3日,他去一个秘密联络点接头,推开门,看到的不是同志熟悉的脸,而是一个黑洞洞的枪口。 他被捕了。 鬼子和汉奸把他当成了宝贝,连夜上刑。老虎凳、辣椒水……这些咱们在电视里看过的酷刑,一样一样往他身上招呼。说实话,咱们今天坐在空调房里,很难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疼。英雄是值得敬佩的,但我们也要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钢铁铸就的英雄。 王培森,就没挺住。 在生不如死的折磨下,他崩溃了,决定交代。但他还留着最后一丝理智,他想糊弄过去。他交代了一个据点——孙屯村的王家大院。按他的想法,那个地方早就是个备用点了,里面藏着些文件和一部油印机。把这些东西交出去,既能保住自己的命,又不会对组织造成太大的实质性伤害。 他想得挺美,可他万万没想到,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残酷的玩笑。 第二天,他被日伪军押着,带路去孙屯村。当他们把王家大院围得水泄不通时,王培森的心估计已经沉到了冰窟窿里。因为他看到了院门口有新的车辙印,还有一些不该出现的痕迹。他心里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坏了,里面有人! 他猜得没错。就在那个他以为只有文件和机器的院子里,有整整11名同志正在开会!里面有县秘书处的秘书,有抗日村长,还有几位热血的爱国青年。这要是被一锅端了,对武邑县的抗日力量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屋里的同志们听到动静,也懵了。负责人王平东反应快,立刻带着大家钻进了地道。这个地道还不是普通的地道,是在院里牛棚下的一个老地道里,新挖的一个“洞中洞”,设计很巧妙。 鬼子冲进院子,直奔牛棚。王培森被推到前面,一个汉奸指着牛槽问:“就是这儿?” 地道里的王平东他们,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们听到了一个熟悉又怯懦的声音:“是,就是这个地方。” 是王培森的声音。 那一刻,地道里死一般的寂静。愤怒、失望、绝望……各种情绪肯定在同志们心里翻腾。自己的同志,成了带路的叛徒,这比被敌人抓住更让人心寒。 鬼子开始砸牛槽,很快就发现了地道口。他们先是喊话劝降,没人应。王平东的母亲在外面,还想打马虎眼,说这是个空洞,结果被汉奸一把推倒。敌人又逼着一个老大爷下地道查看,老大爷很机智,看到王平东他们后,摆摆手示意别出声,然后爬上去说“没人”。 鬼子多疑,不信。一个汉奸出了个毒计:用烟熏! 一捆捆点燃的柴草被扔进洞口,浓烟滚滚而下。地道里本就缺氧,这一下更是要命。同志们中间还有人有气管炎,只要一声咳嗽,所有人就都得暴露。一旦暴露,鬼子一颗手榴弹扔下来,大家就全完了。 生死,就在一瞬间。 就在地道里的同志们陷入绝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上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喊叫声,紧接着,熏人的烟火被人扑灭了。 发生了什么? 原来,就在鬼子点火的那一刻,一直站在旁边、脸色惨白的王培森,突然像疯了一样,拨开人群,朝着院子外没命地跑了出去! 所有人都愣住了。看门的汉奸都没反应过来。等鬼子和汉奸们回过神来,王培森已经跑出几十米远了。 鬼子指挥官气急败坏地大吼,立刻分出一大半人马去追。在他们看来,王培森这个“活地图”价值巨大,绝不能让他跑了。主力一走,剩下的人也顾不上继续熏地道了,院子里顿时乱作一团。 就是这个空档,给了地道里11名同志绝处逢生的机会。 后来,王培森在解放后交代了当时的心路历程。当他看到院门口的新痕迹,意识到里面可能有同志开会时,他整个人都懵了。他知道,自己贪生怕死,已经铸成大错。如果这11名同志因为他而牺牲,那他真是万死莫赎了。 当他看到鬼子点燃柴草的那一刻,他下了决心。他不能一错再错。他想,自己跑出去,把鬼子引开,哪怕是被乱枪打死,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于是,他用尽全身力气,跑了。他靠着对地形的熟悉,最终奇迹般地甩掉了追兵,活了下来。 而地道里的11名同志,也因此得救了。 如果王培森没跑,那11位同志牺牲了,他就是板上钉钉的千古罪人。但他跑了,人救下来了,这个“叛徒”的性质,就变得极其复杂。 解放后,组织上对他的处理也非常慎重,最终的决定是“宽大处理”。它没有简单地把人标签化,而是看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崩溃,也看到了他在最后一刻的人性复苏和勇敢抉择。
南京妇女遭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灾难。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后,日军展开了长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