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调令,把北京第一机床厂的魏家夫妇扔到了四川自贡。 结果呢?一个在北京城可能泯然众人的孩子,成了日后威震甲A的“魏大侠”。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魏群他爹妈响应“三线建设”号召,从首都搬到盐都,本意是为国家造机器,没想到无心插柳,给中国足球“造”了个后防铁闸。 当时,四川省体委也在自贡搞了个足球队,教练树松华骑着个破自行车,满城转悠着找苗子。9岁的魏群就这么被拎进了贡井区体校。那训练条件叫一个惨,煤渣铺的球场,摔一跤就是一道血口子。可就是这种破地方,反而把人骨子里的狠劲儿给磨出来了。 说白了,这叫“错位优势”。 如果魏群留在北京,他得跟全城最顶尖的孩子抢那几个稀缺名额,教练看你一眼都算给面子。但在自贡呢?他是被当成宝贝疙瘩一样重点培养的,教练盯着他加练,父亲在厂队给他开小灶。资源看似少了,但倾斜到他一个人身上的浓度,高得吓人。 这不就是典型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吗? 更讽刺的是,日后当他成了四川全兴的队长,成了“成都保卫战”的英雄,人们提起他,总带着一股子西南码头的江湖气,那股“盐都辣味”已经刻进了他的DNA。他要是真在北京长大,没准儿就成了个循规蹈矩的“好球员”,但绝不会是那个让所有前锋都头疼的“魏大侠”。 如今,老魏还在搞青训,带着一帮泸州的小孩冲甲。镜头前,他一口自贡话,喊着球迷扎起,仿佛还是那个从煤渣堆里爬出来的少年。 那段尘封的工业迁徙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过滤器,筛掉了一帆风顺的可能。 但它留下的,恰恰是传奇最需要的全部养料。
一纸调令,把北京第一机床厂的魏家夫妇扔到了四川自贡。 结果呢?一个在北京城
庸庸娱乐汇
2025-08-29 15:46:42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