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李玲:“我死了不要骨灰,不要墓地,也不要通知亲朋好友,就悄悄地拉火葬场,烧成灰让火葬场随便处理了,如果火葬场不接,就扔进垃 圾桶里。” 一位北大教授直言身后事宜,拒绝骨灰和墓地,甚至让灰烬扔垃圾桶,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思考?她的决定会不会改变大家对死亡的看法? 李玲教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知名学者,她出生在1961年,湖北武汉人。早年她在武汉大学读物理学,拿到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来转行经济学,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和博士。回国后,她在北京大学任教,现在是木兰讲席教授,还兼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她的研究主要在卫生经济学和医疗管理上,帮助国家推动医改政策,比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工作。她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这些荣誉,工作一直很务实,注重让老百姓的健康保障更公平。 李玲教授这些年接触医疗和生命话题多了,对人生的看法就越来越实际。她在2025年初的一次访谈里,谈起身后安排时,说得很清楚:去世后不要留骨灰,不要买墓地,也别通知亲朋好友,就直接拉到火葬场烧掉,灰让火葬场随便处理,要是火葬场不收,就扔垃圾桶里去。这话一出,网上议论纷纷,大家觉得新鲜又接地气。她这么说的原因,是看到社会资源紧缺,墓地占地太多,不如把土地留给活人用。这跟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拍即合,体现了节约意识。 这个安排听起来简单,但里面有深意。李玲教授强调,生命价值在活着的时候发挥,生前多为社会做贡献,死后别添麻烦。火葬场处理灰烬是标准程序,不需要额外仪式,就能回归自然。她不通知亲友,也是为了避免家属花冤枉钱办丧事,让大家少些负担。这在当下中国挺有现实意义,因为殡葬费用高,有些家庭为墓地争得头破血流,不值当。她的观点提醒人,真正的纪念是记住逝者的好,而不是摆排场。 从李玲教授的学术背景看,她的研究就关注资源分配和公平。医疗领域里,她推动政府主导的保障体系,让基层老百姓看病不愁。这跟身后事一样,都是在说,别浪费公共资源。国家这些年推广自然葬法,像树葬、海葬,就能省下大片土地。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墓葬用地超10平方公里,相当于1400个足球场。北京温泉墓园就让出200亩地,改成城市公园了。这不光节约,还让环境更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李玲教授的这个决定,也反映出对生命的理性态度。她在访谈中提到,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归宿,别纠结形式。就像周恩来总理把骨灰撒向祖国山河,46年过去,大家还从课本里学他的故事。真正的永存,是贡献留在人心,而不是石头墓碑。敦煌莫高窟里,那些守护壁画的工匠,没啥陵墓,却名字传千年。她的安排推动大家反思,纪念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把骨灰掺花肥,阳台月季开得旺,比墓地实惠多了。 在国际上,日本98%的骨灰撒大海,叫零葬,减少土地压力。上海有陈女士选树葬,每年带家人去纪念树下野餐,说比清明挤车流强。这跟李玲教授的想法类似,都注重生态循环。国家政策支持这些,殡仪馆王主任说,最好的纪念是让生命回归自然。村上春树的话也贴切,死是生的一部分,永存于循环中。老张在殡仪馆干20年,见多了世态,有人灵堂抢豪华墓地,却不陪老人住院。去年还有儿女为风水地打架,被警察带走,骨灰盒落灰尘。活着多尽孝,死后简朴点,才是正道。 李玲教授的观点接地气,她说人死如灯灭,香烟到头灰,人到终点土一堆。人生屈指算,难活三万六千天,今晚脱鞋不知明天穿不穿。人生不归路,分秒不停,穷富都走黄泉。既然躲不过,就调整心态,活好当下。别觉得痛苦,除了生病,其他多是价值观作祟。莫言的话也对,你给别人带来光亮,不是尘埃,是星星。她的安排不是极端,而是对资源的负责,符合中国国情,推动文明祭扫。 这种身后事规划,还能减轻家庭负担。火葬场随便处理灰烬,省下买骨灰盒的钱,那东西最贵38万,够县城买房首付。分期付款的家属手抖着签合同,老张说,活着尽孝比死后排场强。推广自然葬后,土地释放多,建公园绿化,大家受益。国家鼓励这些,民众响应,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命循环中,逝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者少些压力,多些温暖。 李玲教授的分享,让人看到学者风范。她不光教书,还用实际行动支持政策。身后事从简,体现了党员先进性,节约型社会建设。这样的故事,多传播,就能引导大家正确看待死亡,注重生前价值。
一位老人说,“如果你死后埋进自建坟墓,那就相当于住大别墅。如果死后埋进公墓里,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