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货,但这口“风”吹得不轻。 德国风电项目突然掉头不选中国风机,反手用自家西门子歌美飒的产品,这笔账不免让人琢磨背后算计。 表面看是普通的商业调整,但时机巧得让人忍不住多想——这边刚收下中国的稀土,那边却把中国风机踢出局,这不禁让人疑惑:德国在打什么算盘? 稀土是“绿色能源的粮食”,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风机要想转得快,离不开稀土中的特殊材料,德国要发展风电,缺不了中国的稀土。 但如今,德国一边买着中国的稀土,一边却在本土项目中改用自家风机,说明他们既想要中国的材料,又不希望中国从中赚走太多“技术钱”,说白了,就是“材料我要,但高端制造我得攥在自己手里”。 中德之间一直有种“你供材料、我出技术”的合作模式,但现在中国制造不再满足于只做原材料供应商,开始自主生产有竞争力的风机,而且价格更有优势,德国企业感到压力了。 俄乌冲突后,欧洲更加重视“能源自立”,风电项目被视作战略重点,德国选择自家风机,背后也有政策推动的因素——政府希望通过补贴等方式,把绿色产业链留在本地。 这件事反映出全球新能源行业的一个现实:理想中大家共同减排、合作共赢,但具体到生意上,每个国家还是先为自己打算。 德国这种做法,看似保护了本国产业,但从长远看,可能反而会拖慢绿色转型进度——因为不用中国风机,成本更高、建设更慢,最终会影响新能源普及的速度。 德国这次操作,表面上保护了本国企业,但其实暴露出他们的焦虑:既依赖中国原材料,又害怕中国制造崛起。 这种“挑着合作”的策略,其实很难彻底“去风险”,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强行把产业链割裂,只会让所有人体会到:环保虽好,但生意终究是生意。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个提醒:我们不能总是“勤劳而不富有”,光卖原料和廉价产品,得继续向上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制定国际标准,才能真正在国际贸易中掌握话语权。 其实,中德在新能源领域完全有合作空间,中国有材料和制造优势,德国有技术和经验积累,如果互相拆台,只会两败俱伤,强强联手,才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最优解。
安理会上,中国让德国出了个大丑,德国终于为屡次反华付出了代价 2025年8月
【30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