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 有七种元素的名字,普通人多半闻所未闻:钐、钆、铽、镝、镥、钪、钇。它们像一群低调的“化学特工”,潜伏在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部位。 比如,一架F-35战斗机需要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从发动机的耐高温涂层到导弹制导系统的精密磁体,全靠这些元素撑起“肌肉”。更鲜为人知的是,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巨型叶片里,藏着2.3吨用钕铁硼磁体制成的驱动装置;而特斯拉Model 3的电机,每台要消耗5公斤镝元素。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专家曾这样比喻,“就像做蛋糕需要面粉,但全球90%的面粉厂都在中国手里。”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掌控着全球61%的稀土产量,更垄断了92%的提炼技术——从矿石到高纯度金属,中间隔着上百道复杂工序,而中国是唯一能规模化完成全链条的国家。 2025年4月中国只是平静地更新了《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但这份清单的威力,很快让全球产业链“地震”:欧洲氧化镝价格从每公斤500美元飙升至850美元,美国军工企业的库存警报此起彼伏。 最慌的是美国。五角大楼的报告显示,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稀土材料80%依赖中国供应链,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雷达系统同样“卡脖子”。更讽刺的是,美国元素公司的供应链预警系统显示,从中国出口许可审批周期从7天延长至45天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零部件库存仅够维持两周生产。 “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战,而是工业体系的‘心脏搭桥手术’。”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如此评价。当ASML的极紫外光刻机因缺少钇元素涂层而停产,当英特尔的14纳米芯片生产线因铈基研磨液断供而间歇性停工,全球才惊觉:中国手里的牌,远不止稀土这一张。 面对外界的喧嚣,中国的回应始终克制而清晰。“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商务部发言人在6月的例行发布会上强调。事实上,从《瓦森纳协定》到美国的《出口管制改革法》,西方国家早已对敏感技术实施严格管控。中国的举措,不过是用“法治化、透明化”的框架,为资源战略加上一把“安全锁”。 6月20日,商务部宣布加快审批流程,优先向欧洲车企和越南磁材加工厂放行物资。大众、宝马等德国车企的生产线得以喘息,而美国军工企业仍被严格限制。“这不是‘卡脖子’,而是让资源流向合法民用领域。”发言人的话里藏着深意。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要知道,中重稀土的储量本来就比较少,而且开采和提炼的过程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中国一直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实施出口管制,也是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在中重稀土的深加工和应用领域进行更多创新,让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这次实施中重稀土出口管制,也是在兼顾全球产业需求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既保障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也能促使全球各国更加重视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对此,你们怎么看?
稀土:中美缠斗出现“分水岭”美媒消息,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Mater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