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李在明不出席9.3阅兵,外媒表示,李在明的选择考虑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压力!在李在明首访日本之际,联合早报刊文表示,李在明选择不出席中国大阅兵,除美国因素外,也因吸取朴槿惠10年前的经验。 在韩国政坛风云变幻的当下,李在明作为新任总统,面对中国9月3日阅兵邀请,却选择缺席。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美国盟友的立场显而易见,但外媒指出,还有更多因素在悄然影响他的决策。朴槿惠十年前的经历,成为一记警钟,让人不由好奇:历史会重演吗? 韩国总统尹锡悦在2024年底因短暂实施戒严令引发全国争议,国家议会于12月14日通过弹劾案,导致其权力暂停。 随后,宪法法院在2025年4月4日以全票裁定解除其职务,总统职位由此空缺。这一事件直接推动韩国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反对党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在6月3日大选中胜出,以49.2%的得票率当选第14任总统,并于6月4日正式就职。李在明上任后,迅速调整外交布局,将日本作为首个出访国家。 8月23日,他抵达东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会晤,焦点放在历史问题解决和经济供应链合作上。与此同时,中国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计划于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向多国发出邀请。 韩国作为二战受害国和战胜方之一,收到正式邀请,但国内反华情绪渐趋高涨,民众抗议活动频发,媒体持续关注朝鲜军事动态与朝俄合作加深。这些因素交织,让李在明的外交选择备受考验。 外媒分析显示,李在明缺席中国阅兵的决定,不仅仅受美国盟友压力制约,还深受前总统朴槿惠2015年经历的影响。 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评论指出,李在明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潜在外交风险。2015年8月下旬,朴槿惠确认出席北京阅兵,尽管美国多次劝阻,她仍于9月2日飞抵北京。 9月3日阅兵当天,她位列天安门城楼观礼台显著位置,与中方人员简短交流,旨在争取北京对朝鲜施压,以维护半岛稳定。阅兵结束后,她返回韩国,面对国内媒体报道其出席引发争议,美国国务院也表达关切。 然而,四个多月后,即2016年1月6日,朝鲜宣布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此举直接冲击韩国舆论,民众抗议浪潮涌现,议会辩论激烈,指责朴槿惠外交策略失误,导致半岛局势紧张升级。朴槿惠随后召开国家安全会议,指示加强边境监控,但舆论不满持续发酵。 李在明审视这段历史,避免类似局面。他上任后评估国内形势,反华游行在首尔等地发生,参与者表达对中韩经贸竞争和半岛安全的担忧。同时,朝鲜军事活动增加,包括导弹发射,朝俄关系升温进一步加剧韩国焦虑。 外媒认为,韩国总统访华核心目标在于借助北京影响力制约朝鲜,但朴槿惠经历显示,此类举动可能适得其反。 李在明不愿承担此类风险,结合中美博弈背景,选择务实路径。他决定不亲自出席阅兵,而是派国会议长禹元植率团前往,以维持中韩关系基本稳定。 这一决定反映出韩国在多方压力下的平衡考量,美国国务院对此表示欢迎,日本媒体也报道强调三边合作的必要性。李在明通过此举,试图稳固美日联盟,同时避免卷入中美竞争过深。 李在明推进外交平衡策略,一方面巩固与美日的联盟,一方面保持中韩经贸联系。禹元植率团于9月3日抵达北京,参与阅兵活动,交换礼节性问候。阅兵后,代表团返回首尔,向李在明汇报细节。 韩国舆论对这一决定多持理解态度,媒体报道显示,半岛局势虽复杂,但未出现立即恶化迹象。李在明继续执政,专注内部改革和外交协调,朴槿惠则因腐败案于2017年入狱,政治生涯结束。 李在明的选择引发思考:外交平衡能否真正化解半岛风险?你如何看待这一决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一起探讨国际博弈的深层逻辑。
九三阅兵马上到了,我看很多人还在纠结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到底来不来。我觉得根本没必要
【1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