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伊朗两国领导人普京和佩泽什基扬商定,将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于中国举行会晤,克里姆林宫新闻局8月25日通报称,这一共识是在两国元首电话会谈期间达成的。 看似寻常的国际电话,却在地缘政治棋盘上投下了一枚重磅棋子,两个被西方孤立的大国选择在中国这个东方舞台上握手,背后的战略考量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普京与佩泽什基扬这通8月25日的电话来得正是时候,就在一周前,美国刚刚宣布对伊朗石油出口实施新一轮制裁,而俄罗斯也面临欧盟第十一轮制裁的压力。 两个同病相怜的国家选择在上合峰会这个多边场合会晤,明显是要向西方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是孤立无援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会晤地点选在中国,这充分说明中俄伊战略三角关系正在实质性强化,而中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枢纽角色。 伊朗新总统佩泽什基扬的上台原本被西方寄予厚望,认为这位相对温和的领导人可能会调整伊朗的外交政策,但8月中旬他在议会发表的外政策讲话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强与中俄的战略合作。 这次与普京的通话更是证实了这一点:伊朗不会放弃"向东看"战略,反而会进一步深化与中俄的关系,对伊朗而言,在西方制裁持续加压的情况下,与中俄合作不仅是政治选择,更是经济上的生存必需。 俄罗斯的算盘也很清楚,在俄乌冲突陷入僵局、西方制裁持续发酵的背景下,普京需要拓展外交空间,打破国际孤立。 2025年以来,俄罗斯已取代中国成为伊朗最大外国投资来源国,特别是在布什尔核电站二期工程和北南国际运输走廊等重大项目上,俄伊合作正在提速。 选择在上合峰会期间会晤极具象征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原本以中亚安全与经济合作为主,如今正在发展成为代表非西方世界的重要多边平台。 9月中旬即将在中国举行的这次峰会,预计将迎来包括伊朗总统、俄罗斯总统在内的十余国领导人,中俄伊三国在上合框架下的互动,预示着这个组织正在地缘政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军事安全角度看,俄伊合作最近有不少大动作,2025年7月,两国在里海举行联合军演,重点演练反恐和海上救援课目。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正在帮助伊朗升级其防空系统,以应对可能的外部打击,这些合作虽然被称为"反恐合作",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其针对性和战略意义。 能源合作是俄伊关系的另一重要支柱,两国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虽然在石油市场份额上存在竞争关系,但在维护油价稳定、应对西方制裁方面有着共同利益。 8月下旬,两国能源部长表示正在商讨建立统一的天然气交易平台,这可能在未来挑战西方主导的能源定价体系。 中国在这场俄伊走近中扮演着特殊角色,中国是伊朗和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2024年中伊贸易额超过300亿美元,中俄贸易额更是突破2400亿美元。 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不结盟政策,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争端。俄伊选择在中国领土上会晤,既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也希望借助中国这个中间人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 美国对俄伊走近显然感到不安,白宫发言人8月26日表示,美国关注俄伊军事合作的发展,并警告这将"破坏地区稳定",但这种警告可能产生反效果,反而促使俄伊进一步加强合作,毕竟,当两个国家都已经受到西方严厉制裁时,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从更宏观视角看,俄伊加强合作是百年变局的缩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松动,非西方世界正在寻求新的合作模式。 金砖国家扩容、上合组织发展等现象都表明,世界多极化正在加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中俄伊三角关系虽然不会形成正式的军事同盟,但将在特定议题上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多元的方向发展。 对中国而言,平衡好与俄伊的关系同时维护与西方的关系,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中国既要从与俄伊合作中获取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支持,又要避免与西方关系彻底破裂,这种走钢丝式的外交挑战极大,但也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必须面对的课题。 未来值得关注的是,俄伊合作是否会从双边层面扩展到更广泛的多边框架,如果上合组织能够成功整合各成员国的资源和优势,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与西方体系并行的重要国际平台。 但这个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各成员国之间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不少分歧和矛盾,无论如何,普京与佩泽什基扬即将在中国举行的会晤,将成为观察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窗口。 这次会晤可能不会产生立即轰动效应,但它所代表的地缘政治趋势却值得深思:西方主导的时代正在终结,一个更加多元、复杂的世界正在诞生。 在这个世界里,传统的东西方界限变得模糊,国家间的关系网络更加错综复杂,而中国正在这个变局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中国迟迟无法入局,愤怒的普京一声令下,完全不把欧美30国放眼里。在乌克兰拒绝将我
【20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