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27年,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最高光,最强盛,最团结,最伟大的时代。是中国人民改变面貌的时代,是站起来的时代!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掌声雷动中,非洲26国代表几乎是“抬着中国进了联合国”。 这是中国历史性的一刻,更是毛泽东时代全球地位跃升的象征性时刻。 从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弹一星腾空而起,到“东方红一号”响彻太空,再到第三世界的广泛支持,这27年,不仅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建,更是一个文明转型的高光瞬间。 说白了,毛泽东时代,是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跳脱出来、站稳脚跟、昂首挺胸的时代。 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经济发展或军事突破这些指标,更在于它重塑了中国人的信心、骨气和方向感。当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首次敲响国门,中国人的尊严便被外力反复践踏。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用一句话为这个时代奠定基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不仅是一句政治宣示,更是主权重构的起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中国对多民族地区实现了实质控制,完成了现代国家版图的最终定型。 与此同时,《辛丑条约》的残余条款被彻底废止,外国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宣告终结,近百年的国耻得以清算。但这个时代的伟大并不止于“站起来”,它还在于“挺起来”。 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没有照搬苏联的苏维埃模式,而是创造性地构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双轨制政体”。 在基层政权建设上,98%的行政村建立了党支部,政权渗透率超过历代王朝。这种制度创新不仅解决了“谁来代表人民”的根本问题,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石。 如果说政治制度是国家的骨架,那么工业体系就是国家的肌肉。1952年至197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4%,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水平的三倍。 156个重大工业项目遍布全国,从沈阳机床厂到长春一汽,这些项目为中国构建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农业对工业的巨大让渡——统购统销制度30年间累计提供的工业化资金,相当于1980年全国GDP的总量。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调配,而是一种“农业支撑工业化”的国家战略智慧。就在工业化如火如荼推进之时,中国科技也在悄然赶超。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成功试爆——这是全世界最快的速度。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自主航天能力的国家。 打破核垄断、突破第一岛链,中国不仅拥有了“核保护伞”,更撑起了国家安全的战略天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技成就并非依赖外援,而是完全自主研发。 “蚂蚁啃骨头”的方法论、26个部委和900家工厂的全国大协作,构成了世界罕见的创新模式。而所有这些宏大突破,最终都回到了一个核心命题:人。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让“人”彻底改变命运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均寿命仅为35岁,到1975年已跃升至68岁,增幅超过印度同期的两倍。 3.5亿人通过扫盲运动走出文盲状态,文盲率从80%降至25%。这不仅是教育层面的革命,更是文明基因的重塑。 而在社会组织结构上,单位制度取代了千百年来的宗族网络,为城市社会注入秩序与效率;17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打破了城乡壁垒与阶层固化。 这些变革,深刻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制度与人力基础。国际舞台上,毛泽东时代更是第三世界的旗手。 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与亚非国家共同发出“反帝反殖”最强音;“三个世界理论”颠覆了冷战思维模式,获得86国联署支持。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硬是凭借“志愿军精神”逼停了美国的战略进攻,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第一次在世界主战场上赢得战略尊严。 可以说,没有这个时代的国际战略突破,就不可能有中国今天的全球话语权。而这段历史真正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它不仅解决了现实问题,更破解了千年困局。 黄炎培在延安提出“王朝周期律”,毛泽东用“民主集中制”回应,意在打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 更深层次的转变在于文明方向的再定位:中国不再是“陆权孤岛”,而转向海陆复合发展,核潜艇、远洋测量船队的建设正是这一转向的象征。 在精神层面,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集体主义文化,逐步替代儒家“差序格局”,重塑了民族性格的底色。这些精神财富,至今仍是中国社会凝聚力与执行力的重要来源。 今天回望那27年,我们不难发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阶段,而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中罕见的“文明突变期”。 它让一个被肢解、被奴化、被误解的民族,重新找回了主体性、力量感和未来想象力。有人说毛泽东时代“吃不饱饭”,却忽视了那个时代是在断壁残垣上重建国家。
毛泽东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27年,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最高光,最强盛,最团结,最伟大
飞绿说历史
2025-08-26 15:32:26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