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刚啃下荆州,孙权就哭了:这地儿咋比火坑还坑?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江

五代十国志 2025-08-26 14:10:41

吕蒙刚啃下荆州,孙权就哭了:这地儿咋比火坑还坑?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江陵城头的残雪还没化尽。东吴大都督吕蒙裹着厚氅,站在关羽府衙的断壁前,手里攥着刚缴获的荆州户籍册。他翻到最后一页,突然倒抽一口冷气——这坐拥"湖广熟,天下足"的荆州,户籍竟然只剩不到三十万户,比十年前少了整整十万。 "主公,这荆州......怕不是个烫手山芋。"吕蒙派人快马加鞭把消息送到建业(今南京)。孙权正对着地图上的荆州发愣,看完战报当场摔了茶盏:"陆逊说得好,咱们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谁也没想到,这场让东吴上下狂欢的"荆州大捷",竟成了他们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那以后,东吴北边被曹魏压得喘不过气,西边和蜀汉死磕二十年,连自家后院都差点起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地盘变大了,饭却不够吃了:长江天险成了"吞粮兽" 荆州这地儿,看着是"天下腰眼",实际是个"吞金大户"。 东吴原本的地盘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守着长江天险,兵力集中在扬州防线,粮草靠太湖流域的屯田就能自给。可占了荆州后,防线从南京直接拉到宜昌,相当于要多守1000多里的江岸线。更要命的是,荆州北接中原,西连巴蜀,东吴得同时防着曹魏从襄阳南下、蜀汉从三峡东出——原来的"一夫当关",成了"四面漏风"。 最头疼的是粮草。东吴总兵力约15万,占了荆州后,光守荆州的军队就得5万,剩下的10万要守长江防线。可荆州的田地刚被关羽和曹魏打了好几年仗,荒废了大半。东吴士兵在江陵城外种地,结果头年种的麦子,第二年春天就被曹魏骑兵烧了个精光。 二、能臣武将内斗:比关羽更狠的是"自己人" 如果说地理困局是天灾,那东吴内部的"人祸"才是致命的。 最典型的就是"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争皇位,把朝堂撕成了两半。孙权表面上装糊涂,暗地里却支持孙霸,想借儿子之手敲打那些不听话的士族(比如顾、陆、朱、张四大家族)。 陆逊是东吴最能打的都督,连曹操都怕他三分。可他就因为劝孙权"别让儿子们内斗",被孙权连下三道诏书责骂。陆逊气得吐血,临终前给孙权写信:"陛下再这么折腾,吴国危矣!"结果信还没送到,陆逊就咽了气。 顾谭是顾家嫡子,原本是太子孙和的核心智囊。就因为在宴会上和孙霸的部下吵了几句嘴,直接被流放交州(今广东、广西一带)。他在流放地写信给儿子:"我这一辈子,忠心耿耿为国,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 三、经济跟不上野心:荆州百姓跑了大半 荆州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可东吴占的时候,这地儿早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 关羽守荆州时,每年能向成都输送10万石粮食;可吕蒙刚接手,荆州每年只能产出3万石。为啥?因为连年打仗,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东吴为了维持驻军,又加了"重税"——每户每年要交2匹绢、2斤绵,外加"山税""渔税"等杂税。老百姓本来就没地种,勉强糊口都难,哪扛得住这么重的税? 《三国志·吴书·李衡传》里有个例子:有个叫李衡的县官,为了讨好孙权,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种了上千棵橘树,说等结果了能"岁得绢数千匹"。结果橘子还没熟,老百姓就被赋税压得揭不开锅,纷纷逃到蜀汉那边去了。李衡的橘园最后成了摆设,他自己也被百姓骂作"酷吏"。 四、盟友变死敌:吴蜀互撕,便宜了曹魏 最让东吴后悔的,是和蜀汉翻了脸。 关羽失荆州前,吴蜀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刘备借荆州(南郡),孙权帮他挡曹操;关羽北伐襄樊,曹操急得想迁都。可孙权"背刺"偷袭荆州后,蜀汉彻底翻脸了。 刘备亲率50万大军伐吴,连营700里(《三国演义》里的"火烧连营")。虽然陆逊用火攻打败了蜀军,但东吴也损失惨重:士兵死了3万多,将领死了马良、傅肜等十几位,连荆州都没守住(后来又被刘备占了段时间)。更惨的是,曹魏趁机在淮南搞小动作,派十万大军压境,差点端了东吴的老窝。 《资治通鉴》里记载,夷陵之战后,孙权派使者去曹魏称臣。曹丕问使者:"吴蜀交兵,谁会赢?"使者答:"蜀兵刚猛,吴兵善守,一时难分胜负。"曹丕冷笑:"吴蜀本是同舟共济,现在却自相残杀,这就像两只手互相打耳光,最后疼的是自己。" 结语:抢来的不是机会,是镜子 东吴的"荆州困局",说白了就是"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教训。 他们以为占了荆州就能"北伐中原",却没算清楚:地理上,长江天险成了"枷锁",让他们进退两难;政治上,内斗消耗了元气,逼走了能臣;经济上,重税逼反了百姓,荆州成了"空壳";外交上,背盟丢了信誉,最后只能孤军奋战。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但它总能给我们启示: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靠"抢"来的地盘,而是靠"守"住的能力——守住人心,守住资源,守住底线。 #三国演义# #东吴# #关羽# #吕蒙# #孙权# #陆逊# #刘备# #曹操# #吕蒙智取荆州#

0 阅读:0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