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破译出越南的电报,但是电报内容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只见电报上写着:“日前,我军派出的30多名侦察兵无一幸免,疑似被同一个人击毙了!” 向小平这小伙子,1966年出生在四川南充南部县太华乡一个普通人家。家里条件一般,他从小就干农活,练出一身耐力。1984年他入伍,分配到北京军区新兵连。那时候冬天冷得要命,射击场上积雪厚厚一层,气温直降到零下15度。他身高刚过1米6,瘦瘦的,趴在地上保持姿势超过3小时,眼睛直勾勾盯着200米外的靶子。手指冻得僵硬,他还是一发一发打,10发子弹全中靶心中央。报靶员喊出成绩,老班长走过来拍他肩膀。这老班长打过仗,见过魏来国那样的好手,直说向小平适合当狙击手。他就这样开始专注射击训练,熟悉79式狙击步枪的每个部件。 入伍几年,向小平不断练习瞄准和射击技巧。1988年初,他接到命令,背起装备去老山前线。背包里除了瞄准镜校正仪,还有家里寄的辣椒面,用来防蚂蟥。火车上他检查枪支,确保一切正常。到前线后,他适应了那儿的潮湿天气,迷彩服常常湿透。阵地条件艰苦,但他很快就融入,每天维护武器,准备任务。这段经历让他从新兵成长为骨干,射击水平越来越稳。 老山前线夏天丛林里雾气重,39号阵地猫耳洞墙上渗水,空气闷得慌。向小平待在洞里,手里握着79式狙击步枪,枪托上刻了31道痕迹。这些痕迹对应着越南那边30多名侦察兵的倒下。我军截获的电报显示,他们派出的侦察兵全没了,还怀疑是一个人下的手。阵地三面都是敌方火力,每天炮弹落下来震得地动。向小平接任务后,在洞里画了7天作战图,标记雷区,规划7条路径和11个射击点。他亲自去排雷,用探雷针插进泥土,挖出62枚地雷,一枚枚移走。 第一天早上雾大,向小平通过瞄准镜看到越南侦察兵身影。他食指在扳机护圈上摩擦两下,扣动扳机,7.62毫米子弹飞出,对方倒下。他马上转移到第二个射击位,比标准时间快1.7秒。越南那边没听到枪声,同伴一个接一个中弹。第27天大雨浇下来,向小平烧得厉害,视野重影。电台说越南特工过来了,他从兜里拿云南白药胶囊咬碎咽下,苦味一冲,精神提了提。雨水模糊视线,50米外目标像隔着玻璃。他调整好,击倒3人,最后一个想拖尸体,子弹从战术背心金属片缝里钻进去,击中心脏。 整个42天,向小平在那些射击位之间来回移,观察敌方动静。越南发电报说遇上隐形对手,30多名侦察兵一个没剩。这事儿传开后,前线都知道了他的本事。越军试着派搜索队找人,但每次都扑空。向小平的行动保护了阵地安全,减少了战友损失。他的射击准头高,用31发子弹就办成这事,让对方头疼不已。 事件过去,向小平的79式狙击步枪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瞄准镜上还留着泥土痕迹。博物馆把枪摆在展柜里,保持原样让人看。他从前线寄信给南充父母,信里说不完成任务不回家。信封贴邮票,字用钢笔写,父母收了仔细读。信纸放久了泛黄,字迹没变。中央军委给他战斗英雄称号,部队开仪式,他站队列里接奖章。这枪成了展品,记录那段日子。父母在家乡存着信,当成家里的东西。
先进武器型号越多,战斗力越弱?最近中国曝光了60多种先进武器,但是西方人明显消化
【37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