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上海滩著名商人丁永福散尽家财,购买了几张去往美国的船票。10 年后,他在大洋彼岸创办了连锁中餐馆,创造了新的创业神话。照片中的这个中年男子就是丁永福,当时的他手拿船票,正准备登上这艘彻底改变他后半生命运的客船。 他把十一条金条换来的家当全押在了这艘驶向美国的铁船上。 船开离黄浦江时,丁永福扒着栏杆看外滩的楼,看了好一会儿才回船舱。那十一条金条是他攒了二十年的底子,从最初在十六铺摆小摊卖干货,到后来开布庄、办货栈,每一分都沾着汗。身边人劝过他,说国内局势虽变,可凭着他的本事留下也能撑住,他却咬着牙没听 —— 那会儿上海滩的商人好多都往外跑,他怕晚了一步就没了退路。 到了美国旧金山,下船踩在陌生的街上,他才知难。语言不通,跟人买个面包都得比手画脚;带去的钱换了美金,除去租小公寓、吃饭,没剩多少。最初半年他啥都干,在码头扛过货,帮洋人家里修过花园,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起上海布庄里熟悉的算盘声,心里悔得慌。 转机是在唐人街找着的。他发现街上的中餐馆要么做的是变了味的 “杂碎饭”,要么就是糊弄洋人的甜腻菜,正经家乡口味的馆子没一家。那天他蹲在街角啃冷面包,看着几个华人老乡对着餐馆菜单叹气,突然拍了下大腿 —— 自己打小跟着母亲学过做菜,上海本帮菜的糖醋小排、腌笃鲜,闭着眼都能做。 他把剩下的钱凑凑,在唐人街租了个巴掌大的铺面,就叫 “永福小馆”。头一个月没多少人来,他不着急,每天天不亮就去市场挑新鲜笋尖、排骨,炖汤时定要守着砂锅看火候,客人进门递杯热茶,张口是地道的上海话。有回一个老华侨吃他做的腌笃鲜,眼泪掉在汤碗里,说像极了三十年前家里娘做的味。 就这么靠着实在,小馆慢慢有了名气。洋人也跟着来,尝过他做的清蒸鱼,说比那些甜腻菜清爽,回头客越来越多。十年工夫,“永福小馆” 开成了三家分店,从唐人街开到了洋人多的街区,丁永福也从那个蹲街角啃面包的人,成了报纸上写的 “中餐大亨”。 旁人都夸他有眼光,押对了船票。可细想,他这 “神话” 里,有运气也有赌性。十一条金条的家当扔出去,赌的是国外的生路,要是那会儿没找到开餐馆的门道,或是撑不过最初的半年,恐怕就是另一个结局了。倒是那些当年留下的商人,后来有的跟着国内发展办起了工厂,有的把老字号重新开起来,也各有各的活法。路是自己选的,只是选的时候,不光得看前头的光,也得掂量掂量脚下的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你敢信吗?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自己花钱送了一群平均才12岁的小屁孩去美国留学,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