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却明文规定红薯不准出口,偷渡者被处死,但是那一年,我国福建发生了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万分焦急,他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将它偷偷编织到回国货船的缆绳里,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明代万历年间,福建连续遭遇旱灾,山地稀薄的土壤本就难以支撑稻谷和小麦的丰收,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饿得啃草根、挖树皮,许多家庭因饥荒而破碎,彼时在吕宋经商的陈振龙,收到了家乡寄来的信,一行行字里全是亲族饥饿的哀叹,经商多年赚下的钱,在这样的灾荒面前显得无比苍白,他急切地想找到救乡里的办法。 吕宋的街头巷尾,常见当地百姓或西班牙殖民者抱着一种块根当作主食,那东西皮红肉黄,味道甘甜,最重要的是,几乎不挑土地,不怕旱涝,随便插根藤蔓就能长出一堆,陈振龙反复观察,发现这种作物不仅能在平地生长,在坡地和石缝里也能扎根,与福建饥民口中难以下咽的观音土相比,这种作物堪称救命粮。 可惜,西班牙人早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外流,他们设下严厉禁令,任何人带出薯苗都会被判死刑,陈振龙知道风险,但想到家乡的荒凉情景,心里很清楚:若是成功带回去,不止一家一户,成千上万的人都能免于饿死,他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把块根夹在货箱里,结果被搜出;又藏在行囊夹层,也差点被识破,几次失败之后,他几乎丢掉性命,却没有放弃,因为在他看来,个人安危与百万乡民的生死相比微不足道。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巧妙办法,把藤苗掺杂在船用的粗麻绳里,再用泥浆和油脂包裹,使其看上去和普通缆索无异,检查的士兵只当是寻常旧绳,根本没生疑,商船离开吕宋港口的那一刻,他心里压抑已久的石头才稍稍落下,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长途航行中,藤苗缺水枯萎,他只好省下自己的饮水,偷偷浇灌在绳结里,风暴来袭时,他冒着被巨浪卷走的危险,也要护住那截生命的根,等到船终于回到福建海岸,藤苗虽然只剩下几寸气根,却依旧活着,他把它们当成至宝,赶紧栽在家乡的土地里。 第一次试种并不被人看好,乡邻们看到他在地里忙活,都觉得那只是无用的野草,其实这正反映出人们对陌生作物的天然不信任,中国自古强调“以谷为本”,粮食体系稳定而保守,任何新物种若要进入主粮序列,都要经过漫长的怀疑、试验和推广过程,陈振龙几乎每天守在田边,精心浇水施肥,终于在那年秋天,刨出的薯块一个个饱满结实,味道甘甜,他把成果呈交给地方官府,引起上层的重视,福建巡抚金学曾亲自下令试种,结果在盐碱地里也有收成,这让原本怀疑的官员和百姓震惊不已。 推广的过程并不平坦,部分粮商担心红薯会冲击稻米生意,地方士绅也害怕这种外来作物破坏传统粮政,他们甚至暗中破坏田地,但事实很快胜过争论,灾年里,种下红薯的百姓不再挨饿,保存下来的红薯干能撑过漫长的冬季,陈振龙与儿子几乎走遍福建山区,手把手传授种植方法,渐渐地,这种作物从闽地向赣南、江浙传播,再一步步北上,到达山东、河南等地。 红薯之所以能在中国大范围落地,不仅因为它适应力强,更因为它契合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需要,明清时期,人口基数快速膨胀,传统的稻麦体系无法完全支撑,红薯进入后,填补了边缘地区和贫瘠土壤的空白,极大提升了粮食总量,史籍中有记载,在饥荒岁月里,七八成的百姓依靠红薯熬过难关,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种植,甚至产量占到全球的绝大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红薯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代用品,它耐储存、可加工,能切片晒干存放多年,也能磨粉掺杂在谷物中,还能酿酒,这样多样的利用方式,使它迅速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份韧性,红薯才真正改变了中国的粮食格局,也成为推动人口数量从几千万跃升至数亿的重要因素。 陈振龙本人并没有享受到这份长期的荣耀,他在推广初期就因劳累和饥荒而早逝,却留下了足以铭刻史册的功绩,百姓感念他的付出,在福州和永春建有祠堂,称他为“薯公”,每逢丰收时节,人们还会在他的墓前供上新收的红薯,以此祭奠救命恩德。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解读番薯之父陈振龙!“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第十四站活动举办)
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却明文规定红薯不准出口,偷渡者被处死,但是那一年,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5 19:45:29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