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整编74师覆灭前,张灵甫对着副参谋长李运良大骂道:“都是你出的馊主意,让我带全师上山,导致被围,我要枪毙你!” 1947年初,国军在山东战场搞“重点进攻”,几十万大军压过来,想一口吃掉陈毅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张灵甫的整编74师,全套美式装备,兵强马壮,是这几十万大军的刀尖子,锋利得很。 张灵甫这个人,黄埔四期毕业,打仗是出了名的猛,长得也帅,搁现在绝对是顶流军事博主。但他有个特点,就是傲。他瞧不上其他“友军”,觉得他们都是累赘;他也瞧不上对手,觉得粟裕不过是“匪”,蹦跶不了几天。 这种傲气,平时是自信,但在关键时候,就是催命符。 大军在山东的沂蒙山区转悠,粟裕玩起了他最擅长的“耍龙灯”,把国军主力调动得晕头转向。整编74师作为先头部队,不知不觉就扎得太深了,跟左右两翼的友军拉开了几十公里的距离。 这时候,粟裕的机会来了。他决定,就打你这个最硬的钉子! 华野几个纵队像凭空出现一样,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张灵甫一下子就从猎人变成了猎物。情况紧急,必须找个地方固守,等待援军。 当时摆在张灵甫面前有几个选择。有人建议往南撤,跟友军靠拢。但张灵甫觉得,这么灰溜溜地撤了,他“常胜将军”的面子往哪搁? 就在这时,副参谋长李运良提出了上孟良崮的方案。 我们得公平点说,李运良的初衷可能不是“馊主意”。他的想法是,孟良崮是附近制高点,易守难攻,占领山头,可以居高临下,暂时稳住阵脚,撑到外面几十万友军来救。 听起来,好像没毛病。问题出在哪?纸上谈兵和现实战场的巨大鸿沟。 整编74师是重装备部队,那些卡车、榴弹炮,是为平原作战准备的。孟良崮是什么地方?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重炮拉不上去,车辆也成了废铁。更要命的是,山上缺水。几万大军,在初夏的太阳暴晒下,没水喝,是什么概念? 张灵甫拍板了。他不仅同意了,甚至还把这个方案想得更美了。他觉得,自己可以把孟良崮变成一个“饵”,死死地把华野主力吸引过来,然后让外围的友军来个“反包围”,里应外合,搞一出漂亮的“中心开花”,一举解决山东问题。 一个可能是无奈之举的建议,被一个极度自信甚至自负的指挥官,升级成了一个宏伟的作战计划。 于是,整编74师三万多人,丢下重装备,像一群羊一样被赶上了这座石头山。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上的不是军事要地,而是一座绝地。 山上全是石头,没法挖工事,炮弹一炸,碎石乱飞,杀伤力比弹片还大。头顶上,华野的炮弹不停地落下来;山脚下,华野的冲锋号一次比一次近。最可怕的,是渴。士兵们嘴唇干裂,甚至喝马尿。战斗力直线下降。 这时候,张灵甫期盼的援军呢? 最近的黄百韬兵团,离他只有十几公里。十几公里,现在我们开车也就一二十分钟的事。但在当时,这十几公里,成了74师的“生死线”。粟裕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派少量兵力死死缠住各个方向的援军。 而那些“友军”呢?有的怕被拖下水,保存实力,磨磨蹭蹭;有的跟张灵甫有旧怨,乐得看他笑话。 到了5月16号,也就是上山的第三天,一切都完了。援军的枪炮声越来越远,山上的阵地一个接一个丢失。张灵甫在山洞指挥所里,像一头困兽。 这时候,他把所有的绝望、愤怒和不甘,都倾泻到了李运良身上。于是,就有了开头那句咆哮。 这声大骂,公平吗?不公平。因为最终下命令的是张灵甫自己。作为一个主帅,他不能把决策失误的责任,完全推给一个提建议的下属。 但从人性的角度看,又似乎可以理解。人在绝境中,总想找一个宣泄口,找一个替罪羊。这能让他在心理上好受一点,哪怕只有一秒钟。 这件事,过去了78年,孟良崮的失败,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决策的失败,更是一个“认知”的失败。 首先,是“路径依赖”的认知陷阱。 整编74师过去太顺了,打了很多胜仗,形成了“我们是王牌,我们不可战胜”的肌肉记忆。这种记忆,让他们在面对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利于自己的战场环境时,没能及时调整,还是老一套想法,结果一头撞上了南墙。 其次,是信息茧房。 张灵甫身边,大概听到的都是恭维和顺从的话。他的骄傲,让他听不进不同意见。当李运良提出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时,他可能自动过滤掉了其中的风险,只看到了符合自己“中心开花”伟大构想的那一面。 最后,是团队协作的崩溃。 一支军队的强大,不光看装备,更要看协同。孟良崮外围,几十万国军,眼睁睁看着74师覆灭。这不是战斗力不行,是“队友情”不行。背后的猜忌、内耗,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张灵甫死了,整编74师全军覆没。而那个被骂的李运良,被解放军俘虏了,后来还加入了华东野战军。
1947年,整编74师覆灭前,张灵甫对着副参谋长李运良大骂道:“都是你出的馊主意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5 18:30:51
0
阅读:141
用户14xxx92
以己之短,克己之长,该死之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