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级技工缺口2000万,为什么技校却无人问津?原因其实很简单。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人社部最新数据表明,2025 年咱高级技工的缺口,将要达到 2200 万,智能制造、新能源这些领域缺人尤其厉害。 可另一边教育部又表示,中职教育招生已经连续三年下降,2024 年更是比上年少了 35.71 万人,降幅近 8%。 现在遍地工厂急着招人开工,可技校又是门可罗雀,这事实在邪乎,那么多人都去哪了? 咱中国现在的工厂待遇,其实也非常不错,上个月南桥镇几家企业的招聘信息里,不少岗位月薪都开到了 1 万以上,最高的甚至能给到 2 万。 武汉那边更热闹,格力、联想这些大厂开春就喊着要人,格力的装配工月薪 5500 起,联想的操作工能拿到 6000 到 7000。 中创新航武汉基地的关键岗位,月薪都快摸到一万了,淮河能源集团更厉害,首席技师年薪能到 60 万,跟集团副总一个级别,这待遇比起很多公司,都是只高不低,可为啥企业还天天喊缺人? 问题就出在供需错位上,现在工厂要的是能操作智能设备、懂新技术的技工,不是随便拉来就能上岗的普工。 武汉的中创新航招人,要求能操作精度极高的涂布设备,这种活儿没经过专业训练根本干不了。 可咱们的职业教育跟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技校教的还是老掉牙的技术,学生毕业出来啥新设备都不会用,企业招去还得自己花钱培训,这不就陷入恶性循环了吗? 再说说家长们的观念,现在谁家孩子要是去上技校,家长都觉得没面子,好像只有考不上高中的 "差生" 才会去技校。 这种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级工可是响当当的身份,工资高、受尊重,那时候谁家出个八级工,街坊邻居都羡慕。 可到了 2000 年以后,高校扩招,大家都觉得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技校慢慢就成了 "退而求其次" 的选择。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 年普通高中招生增加了 68.4 万,中职却少了 35.7 万,这一增一减,反映的就是家长们,挤破头也要让孩子上普高的心态。 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技校生源质量下降,慢慢地,技校真成了 "差生收容所",教学质量越来越差,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 反过来,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跑快递,也不愿进工厂当技工,觉得工人没前途,一辈子窝在生产线上,既辛苦又没面子。 淮河能源的老工人都知道,过去普通工人想晋升比登天还难,技能再好也不如当个小领导实惠,这种职业发展的 "天花板", 把多少好苗子挡在了门外。 不过在这一点上,欧洲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世界有名,学生一边在学校学理论,一边在企业带薪实习,每个月能拿 900 到 1200 欧元补助。 就说护理专业,柏林健康学院的双元制学生,没毕业就能拿 2000 欧元月薪,转正后能到 3500 欧元。 更重要的是,德国技工的社会地位高,没人觉得当工人比坐办公室低人一等,双元制毕业生就业率高达 95%,80% 都能留在培训企业。 这种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又给年轻人指明了职业方向,值得咱们好好琢磨。 好在国内已经开始下大力气改了,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产教融合方案明确说,到 2025 年要培育 1 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 100 个高水平实训基地。 淮河能源搞的 "新八级工" 制度,就很见效,工人不用非得当领导也能拿高薪,有人当上资深技师后工资涨了 43%,还领了自己的工作室,这让年轻人学技术的热情高多了。 教育部也在调整专业设置,淘汰那些没人要的老专业,新增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急需的专业,就是要让职教跟上产业升级的步子。 说到底,技工缺口的问题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观念问题。 当技术工人能拿到体面的工资,有清晰的晋升通道,社会上没人再觉得当工人 "没出息",到那时候不用咱们催,家长自然愿意送孩子学技术,年轻人也会主动走进技校课堂。 这条路虽然难走,但必须得走下去,因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终究要靠千千万万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来支撑。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1】新华社:《中国高级技工缺口超2000万》 【2】澎湃新闻:《技工荒与技校冷遇:观念与现实的错位》
武大又道歉!企图掩盖真相?肖同学四年成绩都是拔尖的,保研名单上却没有他
【9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