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2岁巴金邀请19岁女粉丝到自己家做客,女粉欣然赴约。谁知,半晌后她却哭着跑出来,巴金在后面紧追不舍:等你长大了,我会对你负责……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位作家和一位年轻读者的相遇,本是寻常事。可当热情碰撞现实,泪水与追逐间藏着怎样的秘密? 巴金先生在那时候已经因为小说《家》受到很多人欢迎,这本书讲了旧家庭的弊端和新青年的追求,鼓舞了不少人去思考生活。萧珊就是其中一个,她在上海读书,对巴金的作品特别感兴趣。1936年,她寄信给巴金,还放了张照片,说是留个纪念。巴金看了信,觉得这姑娘挺特别,就回了信。从那以后,两人就开始通信,聊书聊生活,越来越熟。 半年后,萧珊想见面,又寄了张新照片,定好时间地点。巴金同意了,两人见了面,谈得很开心。从笔友变成朋友,萧珊常去巴金那儿帮忙做事。家里管得严,她跟巴金说起父亲的事,还想过离开家。巴金劝她,说社会复杂,得小心点。因为岁数差13岁,巴金总把她当小辈看,关心她的学习。 萧珊对巴金越来越敬佩,感情也变了。她直接在信里说出来,还常去照顾他的生活。巴金小时候经历多,对结婚有点犹豫,本想一个人过日子。萧珊这么热情,让他有点为难。为了说清楚,他请她到上海霞飞坊的家来谈谈。那时候,萧珊家里正逼她嫁给有钱人家的儿子,她收到邀请,以为巴金终于答应了,就去了。 到了那儿,萧珊说起家里的事,巴金听了,说这得她自己拿主意。萧珊没想到是这个答复,觉得委屈,就哭着跑了出去。巴金慌了,赶紧追上去,说她年纪小,别急着决定,等长大了要是还愿意,他就负责。萧珊听了,笑了,说她早就决定了,就嫁给他。 从那以后,两人正式交往。战乱中,他们分开过好几次,但信没断,互相鼓励。1944年5月,在贵阳花溪,他们结了婚。那年巴金40岁,萧珊27岁。婚后,萧珊不光管家,还做翻译,译了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一些书,像《别尔金小说集》和《初恋》。
1936年,32岁巴金邀请19岁女粉丝到自己家做客,女粉欣然赴约。谁知,半晌后她
虎虎聊娱乐
2025-08-22 14:29: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