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点评诸葛亮的?在军事战略层面,毛主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曾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毛主席看来,刘备集团本身实力相对曹操、孙权较弱,可《隆中对》却规划让一上将率荆州之军向宛、洛,刘备再亲自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如此千里之外分兵两路,且荆州与益州间蜀道难行,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两路兵马难以有效配合,反而令自身兵力被削弱,无法形成战斗合力,这无疑是战略上的失策。 用人方面,毛主席觉得诸葛亮存在明显的失误。他曾对卫士李银桥说,就连诸葛亮也有选错人的时候,像让关羽守荆州便是一步错棋。关羽性格骄傲,从思想上轻视东吴,无法切实落实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最终导致荆州丢失,自己也命丧敌手,蜀汉局势由此急转直下。而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又重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使得街亭要地丢失,之后诸葛亮每次率军出征,都不得不更加谨慎,亲自压阵,这也侧面反映出诸葛亮在用人识人的环节上有着难以忽视的漏洞。 当然,对于诸葛亮的优点,毛主席也并不吝惜赞美之词。他曾评价“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对诸葛亮行事作风上那种严谨、慎重态度的认可。并且毛主席还极为推崇诸葛亮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对其七擒七纵孟获,获得少数民族拥护的做法,称赞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毛主席认为,这体现了诸葛亮正确的民族政策,是值得肯定与借鉴的 。 此外,毛主席还从宣传工作和干部任用的角度对诸葛亮有所点评。毛主席曾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提及黄忠大败夏侯渊一事,他表示虽然我军战士有高度觉悟无需激将法,但也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工作的能力。同时,他也以诸葛亮为例,来强调破格用人的重要性,毛主席说赤壁之战时,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没当过基层领导职务,也是新干部,可他却能在赤壁之战中发挥关键作用,这说明古时候都能破格用人,我们也应该大胆提拔年轻有为的干部。 而在早期文稿里,毛主席也曾提到“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能够看出在毛主席眼中,诸葛亮可算得上是当时的杰出人才,是曹操、孙权都不可忽视的强劲对手,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毛主席对诸葛亮能力的一种基础层面的认可。 笔者认为,毛主席对诸葛亮的点评,是站在一个军事家、政治家的角度,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而做出的。他突破了民间对于诸葛亮的神话化认知,以辩证思维客观看待诸葛亮的功过得失,既看到其政策制定、用人行事的失误之处,也尊重和肯定诸葛亮谨慎的优点、民族治理的成绩等,这给予后人一种全面、立体认识历史人物的典范,也让我们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综合各种要素,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到有益的养分。
“吾命休矣!”老将黄忠在徐晃,张郃两大高手的夹攻下,终因体力不支,发出哀叹。原来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