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越南工贸部宣布 8月18日,即日起对中韩两国产的镀层钢卷开征反倾销税,中国产品最高税率飙至37.13%,韩国产品则是0-15.67%!同样是卖钢材,凭什么厚此薄彼?此举分明就是为了打压中国企业。 越南近年基建与制造业高速扩张,钢铁需求激增。2023年钢材消费量突破2900万吨,进口依赖度高企。 中国凭借产业链优势,以低价策略占据近半市场份额,而韩国企业则通过本地化生产(如POSCO在越南的布局)规避风险。 越南此举表面为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暗藏重构供应链的战略意图:通过关税壁垒压低中国产品竞争力,引导外资将高附加值环节转移至本土,呼应“中国+1”战略的全球产业链分散趋势。 税率悬殊并非随意为之。首先,中国产品因价格优势更易触发反倾销机制——WTO规则下,倾销幅度基于“正常价值”与出口价差额计算,中国低价策略客观上推高了税率。 其次,越南调查认定中国进口对本土企业冲击更大,后者产能利用率不足70%。反观韩国,本地化生产削弱了倾销指控,税率自然较低。 这种“精准打击”展现了越南在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下的策略性运用。 越南的反倾销税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浪潮中的缩影。发达国家正在推动“碳边界调节机制”(CBAM),把贸易与环保标准相捆绑。 越南借此过渡期为本国产业升级争取时间,应对未来更高阶的绿色壁垒。同时,RCEP等自贸协定虽降低关税,但非价格竞争引发的摩擦频发,规则博弈成为后关税时代的主战场。 中韩企业在越南的不同境遇,倒逼企业思考全球化布局的本质:是追求短期成本洼地,还是构建长期抗风险能力? 对越南而言,高关税短期内保护了本土产业,但长期可能自食其果。加税推高下游制造业成本,削弱其产品国际竞争力,23个基建项目已因钢材涨价面临停工风险。 对中国企业而言,37.13%的税率构成挑战,但也催生破局之道:技术升级转向高端产品、在越南或第三方国家建厂规避壁垒、拓展东南亚其他市场。韩国企业虽获较低税率,但亦需平衡成本与供应链稳定性。 这场税率差异背后的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全球化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效率再平衡”。 新兴国家通过关税工具争夺产业链节点,但系统性割裂的风险始终存在。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需在“有序竞争”与“保护主义”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企业的生存命题,更是全球化能否走向未来的关键。 越南的关税大棒,打在我们身上,映照出保护主义的双刃剑效应,也倒逼国产企业在产业链重构中寻求更智慧的协作路径,只有经历淬火,才能一往无前! 对此,大家怎么看?
就在刚刚 越南工贸部宣布 8月18日,即日起对中韩两国产的镀层钢卷开征反倾销税,
士气沉沉
2025-08-20 17:25:32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