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在高梁河被辽军打得大败,坐着驴车逃跑。回来后,疑心中的赵光义,竟然逼死了弟弟赵廷美和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宋太祖赵匡胤猝然离世后,其弟赵光义以 “金匮之盟” 为由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但 “烛影斧声” 的传闻始终如影随形,让这位新皇备受质疑。 为了证明自己的治国能力不亚于兄长,赵光义登基后急于建立不世之功,而完成兄长未竟的统一大业、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无疑是最能彰显“武功”的。 979年,赵光义力排众议,在攻灭北汉后未经休整,便执意挥师北伐辽国。 此时的宋军虽刚经历灭汉之战,士气正盛,但连续作战已使士兵疲惫不堪,粮草补给也出现短缺。 此时的辽国立国已近百年,骑兵战斗力尤为强悍,绝非不堪一击的北汉可比。朝中大臣纷纷劝谏暂缓北伐,但赵光义不为所动。 宋军初期进展顺利,连克易州、涿州等地,很快兵临幽州城下。幽州作为辽国南京,是燕云十六州的重镇,城防坚固,守将韩德让率军顽强抵抗。 赵光义亲自督军攻城,宋军轮番猛攻十余日,却始终未能破城。长时间的攻坚战让本就疲惫的宋军士气低落,士兵思乡情绪渐浓,战斗力大打折扣。 而辽国则迅速做出反应,辽景宗耶律贤派遣大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领骑兵南下救援。 不久后,辽军主力抵达幽州城外,与宋军在高梁河畔展开决战。 耶律休哥深知宋军久战疲惫,采取了昼夜袭扰的战术,使宋军得不到充分休息。 几天后,辽军分左右两翼对宋军发起总攻:耶律休哥率右翼军冲击宋军东阵,耶律斜轸率左翼军攻击宋军西阵,幽州守将韩德让也率军出城夹击。 辽军骑兵机动性极强,往来冲杀很快撕开了宋军的防线。 混乱中,一支辽军骑兵直冲赵光义所在的中军大营,赵光义在亲卫的拼死掩护下才得以脱身,却被辽军流矢射中大腿(一说脚部),伤势不轻。 赵光义无法骑马,情急之下只能换乘一辆驴车向南逃窜。此战,宋军精锐损失惨重,大量粮草辎重、兵器甲胄都被辽军缴获。 在赵光义逃跑期间,“失踪的”数日里,军中有将领以为赵光义死于乱军之中,提议拥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帝。 这个消息让赵光义大为震惊,尽管只是提议并未付诸实施,但皇权受到的潜在威胁让他不寒而栗。 回到开封的赵光义变得愈发敏感多疑,高梁河之战的惨败让他颜面尽失,而军中试图拥立赵德昭更是触碰了他的底线。 到了8月,陆续归来的将士们迟迟未得到封赏。 攻灭北汉是大功,理应论功行赏。但因高梁河惨败,赵光义心情郁闷,故意搁置了封赏之事。军中将士议论纷纷,人心浮动。 赵德昭见状,便向赵光义进言,请求尽快封赏平定北汉的有功将士,以安抚军心。 此时的赵光义正因兵败而怒火中烧,听闻赵德昭的请求,骂道:“等你当了皇帝,再封赏也不晚。” 退朝后的赵德昭回到府邸,情绪极度低落。他想起父亲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因,想起叔父赵光义继位后的种种提防,再想到刚才那番充满猜忌的斥责,深知自己今后再难容。 当晚,这位年轻的郡王回到卧室,关上房门,自刎身亡。 赵光义得知赵德昭自杀的消息后,露出震惊的表情,随后赶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痛哭流涕,说:“痴儿,何至于此!” 至于赵光义内心的真实想法,很显然,并没有他对外表现的那么悲痛。 清除了侄子赵德昭后,赵光义的目光又投向了另一个潜在威胁 ,弟弟赵廷美。 按照 “金匮之盟” 的约定,赵匡胤既然能传位给赵光义,那么赵光义也可以传位给赵廷美。 赵廷美当时担任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在朝中地位显赫。 高梁河之败后,赵光义急于巩固皇权,打破 “金匮之盟” 的传承约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廷美自然成为他必须清除的障碍。 针对赵廷美的迫害,从一场官场倾轧开始,逐渐演变成残酷的政治清洗。 982年,赵光义授意亲信揭发赵廷美 “将有阴谋窃发”。起初的罪名是赵廷美与宰相卢多逊暗中勾结,卢多逊曾多次派人向赵廷美传递宫中消息,并表示 “愿宫车晏驾,尽力事大王”。 这样的指控足以构成谋反大罪,赵光义借此机会将卢多逊罢相流放,同时免去赵廷美开封尹之职,改任西京留守。 但这仅仅是开始。赵廷美到洛阳任职后,赵光义仍不放心,又命亲信柴禹锡等人继续搜集赵廷美的罪证。 不久后,柴禹锡上奏称赵廷美在洛阳 “不悔过,怨望,与知河南府、武胜军节度使孙守节潜谋不轨”。 赵光义随即下令将赵廷美召回开封审问,最终将其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 房州地处偏僻,是宋代安置流放皇族的地方。赵廷美到房州后,受到严密监视,形同软禁。他深知自己永无翻身之日。 兄长的步步紧逼让赵廷美彻底绝望,没过多久就在房州 “忧悸而卒”。 在迫害赵廷美的过程中,赵光义还借机打击了一批朝中重臣。宰相赵普为了重新获得信任,积极参与构陷赵廷美,提出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 的论调,为赵光义打破 “金匮之盟” 提供支持。 这场持续数年的清洗,让赵光义为后来传位给儿子赵恒铺平道路。
赵光义真的杀了赵匡胤吗?首先,烛影斧声这事基本不可能,赵匡胤是老了,但不是瘫了,
【2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