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九年除夕,小吏正在衙门值守,忽然看见一个孤寡老头,小吏可怜他,请他喝了一顿酒,没想到第二天便官升十级! 这天是除夕,应天府衙门外风雪交加。 当家家户户围炉守岁、共享天伦之时,末等文书小吏王二柱,正在值房里,啃着冷菜团子,干着年节值守的工作。 这位俸禄微薄、前程渺茫的青年,绝不会想到,这个本该清冷的寒夜,会因一位不速之客的闯入,彻底改写他的命运轨迹。 那夜风雪正紧,王二柱守着炭盆,还是觉得冷,但是身边也没个同伴。 他如今,只有怀里揣的母亲做的菜团子,而这就是他年夜饭的全部。 就在他啃着冷硬的团子时,一个身影颤巍巍地推开了值房的门。 来者是一位老者,须发皆白,身上单薄的旧衣打满了补丁。 他紧张的问,“官爷,能不能避一避这要命的风雪?” 王二柱听到这话,开始心软了。 他自幼丧父,靠着寡母拉扯长大,最见不得孤苦伶仃的老人。 他立刻挪开身子,将炭盆推向老人,招呼他“赶紧进来取暖吧!“ 看着老人靠着微弱的暖意渐渐恢复了神色,王二柱想起了自己怀中那半壶为守岁准备的、烫得温热的米酒。 这酒对他而言亦是奢侈,但看着老人冻僵的模样,他取出粗瓷碗,倒了半碗递过去。 老人接过,一饮而尽。 炭火噼啪,驱散了些许寒意,也拉近了两个陌生人的距离。 老人看着空无一人的值房感慨,“除夕夜家家团圆,唯独你这小吏还需在此值守?” 王二柱憨厚一笑,自称“我不过是最低微的小吏,抄抄写写,俸禄刚够糊口。” 他说起自己的工作并无怨怼,“衙门总得有人守着,万一百姓有急事呢?” 一扭头,他又关切地问起老人“为何除夕流落街头?” 老人叹息,自称“我无儿无女,孤家寡人一个,家乡遭灾,一路乞讨至应天,年关底下无人雇佣,无处可去。“ 在交谈中,王二柱感慨道”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心生怜悯的又掰了半个菜团子分给老人。 两人围着炭火,竟如忘年交般聊了起来。 从田间收成说到城中见闻,老人问得细致,尤其对衙门事务、百姓诉状如何处置颇感兴趣。 王二柱虽位卑言轻,却答得实在。 他坦言俸禄虽薄,但能为百姓递个状子、誊份文书,尽点微薄之力,心里也觉踏实。 老人静静听着,等王二柱说完,他又轻声说了一句:“你是个好娃,心善,还实在。” 等到风雪渐歇,老人起身告辞。 王二柱送他到门口,也没觉得眼前的人又什么特别之处,只当是寻常际遇,转身回屋继续守岁。 次日,大年初一。 王二柱早早起身,清扫衙门院落,准备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突然,门外鼓乐喧天,一队宣旨太监的队伍直入衙门! 王二柱惊得手足无措,慌忙跪地。 太监展开明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天府小吏王二柱,除夕值守,体恤孤寡,仁心可嘉,忠谨可鉴,特擢升为应天府通判,官升十级,钦此!”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王二柱也整个脑袋都是懵的,连谢恩都忘了。 周围的同僚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个平日毫不起眼的小文书,一夜之间竟跃升为掌管刑名、粮饷的府衙要员! 有人偷偷拽他衣袖,急切追问“昨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奇遇?” 宣旨太监见状,上前一步,点破天机:“王大人还不知?昨夜您招待的那位风雪老人,正是微服私访的万岁爷!” 王二柱闻言,双腿一软。 瞬间,他才想起昨天晚上的老人虽衣衫褴褛,但言谈间却气度非凡,而对衙门事务的询问更是切中要害。 原来那并非寻常老者,而是执掌天下的洪武大帝! 消息瞬间传遍应天府,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有人叹王二柱鸿运当头,竟在除夕夜撞见真龙天子。 更多人则感慨,这哪是单纯的运气? 当天,王二柱战战兢兢赴任通判,丝毫不敢因皇帝的破格提拔而得意忘形。 他牢记圣旨中“仁心可嘉,忠谨可鉴”八字,将它奉为圭臬。 审案时,他总多问几句,体察百姓难处,处理公文,他反复核对,唯恐有失。 曾有下属试图送礼巴结,被他严词拒绝:“万岁爷提拔我,是看我实在,不是让我学那些歪门邪道!” 这样清廉务实之风,渐得同僚敬重。 后来,有官员在朱元璋面前称赞王二柱勤勉能干。 这位以严苛著称的洪武皇帝,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缓缓道:“朕看中的,从来不是他能做多大官,是他心里装着别人。当官的,要是连个老头都容不下,还能指望他体恤百姓?” 这番话,道破了这场除夕奇遇的本质。 王二柱的十级青云路,非关权谋,非关际遇,而是人性微光在历史长河中,一次偶然却必然的回响。 主要信源:(搜狐网——原创衙门一打杂的巧遇朱元璋,因不识皇上请他喝酒聊天,结果官升十级)
洪武二十三年,76岁的韩国公李善长要娶第8房小妾,新娘比自己小了58岁。朱元璋命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