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恩施军分区司令员乘车去剿匪,路上听说参谋打了一个电话,脸色一变,赶紧下令撤回,次日有人对他说:“昨天有土匪想伏击你们!” 在1950年的恩施山区,一辆剿匪车队正前行,突然司令员下令撤回,只因一通电话。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危机?次日真相揭晓,匪徒的阴谋暴露无遗,此事如何转为剿匪大胜?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恩施地区匪患挺严重,那些土匪多是国民党残余势力,藏在山里头,抢东西、闹事,搅得老百姓日子不安生。恩施军分区负责清剿这些家伙,维护地方稳定。王定烈当时是司令员,他带队剿匪,经验丰富,总是强调要发动群众,结合军事和政治手段。来凤县匪情最复杂,地形山高林密,匪徒来去方便,经常袭击村庄,阻挠土改和生产恢复。1950年,王定烈得到报告,说来凤县匪徒又在活动,他就决定亲自去督战,带上参谋和警卫,坐车出发。 车队从恩施出发,沿山路去来凤。那时候通信条件差,电话线是明线,容易被监听。匪徒里头有国民党旧人员,会用监听设备,情报容易泄露。王定烈在路上问起联系情况,听说参谋出发前打了个电话,通知了行程,好让来凤那边准备接应。本意是好的,但王定烈一听,就觉得不对劲。他知道这种明线电话,匪徒很可能偷听到了。要是行程暴露,匪徒肯定会在路上设伏,而这次带的人不多,风险太大。于是,王定烈下令车队撤回恩施。 回到驻地,王定烈叮嘱大家保密,别再用电话透露消息。第二天,他又带队出发,这次顺利到了来凤县。县大队长刘元昌一见,就说:“昨天有土匪想伏击你们!”原来,侦察显示,有200多名匪徒埋伏在公路沿线,准备袭击车队。要是昨天没撤回,以十来个人对上几百匪徒,情况会很被动。随行人员一听,都觉得后怕。王定烈却很镇定,一切都在他预料中。这事说明,剿匪工作中,通信安全至关重要,一点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 王定烈分析情况后,想出个办法:既然匪徒会监听电话,那就利用这点,放假情报诱敌。他通过电话故意说,解放军要三面围剿来凤匪徒,只留西南一个出口。匪徒果然听了去,以为有机会,向西南突围。实际上,王定烈早在那儿布下伏击圈。部队发起攻击,经过战斗,消灭了2200多名匪徒。来凤县匪首向受伯也在混乱中被俘,1950年12月经公审处决。从此,来凤匪患基本平息,群众生活恢复正常。 这个故事发生在1950年,恩施军分区司令员乘车去剿匪,路上听说参谋打了一个电话,脸色一变,赶紧下令撤回,次日有人对他说:“昨天有土匪想伏击你们!”这不光是撤回那么简单,还体现了指挥员的机警。剿匪是新中国巩固政权的关键任务,恩施地区当时匪徒猖獗,靠的就是人民军队的智慧和群众支持。王定烈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做法,值得学习。它告诉我们,在复杂环境中,要注重情报保密,同时善于逆转劣势。 回顾历史,恩施剿匪是全国剿匪的一部分。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有类似行动,目的是清除国民党残余,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恩施军分区在党的领导下,组织部队深入山区,发动群众提供线索,结合围剿和瓦解,逐步消灭匪徒。来凤县的战斗就是典型例子,通过假情报战术,不仅避开了风险,还取得了大捷。这反映出人民军队的战斗作风,强调实事求是,依靠群众。
80年代,四位英雄在南温河吊桥留下了最后的合影。这四位英雄分别是丛明烈士、高韶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