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国华裔女记者上蹿下跳,抹黑中国,但在不久后,她最亲爱的美国,却拔掉

瑶步踏花归 2025-08-12 11:54:46

2018年,美国华裔女记者上蹿下跳,抹黑中国,但在不久后,她最亲爱的美国,却拔掉了她母亲的呼吸机。情急之下,她向中国人发起求助。 那天,病房里堆满了医疗设备,呼吸机的管子像藤蔓一样缠绕在母亲瘦弱的身体上。床头柜上摆着一个中国结挂饰,那是母亲从重庆老家带来的念想。 樊嘉扬回忆,母亲清醒时总用微弱的声音说“回家”,那声音像刀子一样割在她的心上。她握着母亲的手,低声呢喃:“妈,我一定带你回去。” 可现实却像一堵冰冷的墙,医院的通知单上写得清清楚楚——医保只覆盖急症护理,长期维生设备需自费,每天费用高达数千美元,否则只能转到福利机构。可母亲的身体根本经不起任何折腾,转院无异于宣判死刑。 樊嘉扬不是没想过办法。她四处奔走,联系慈善机构,求助朋友,甚至抵押了自己的公寓,可面对天价医疗费,她就像一只困在笼中的鸟,扑腾得筋疲力尽也飞不出去。 最终,她选择了最无奈的一招——在推特上发布求助视频。她对着镜头哭喊:“我妈妈还有意识,她不想死!谁能救救她?”视频里,她齐肩黑发凌乱,声音沙哑,背景是医院走廊里抗议者举着“停止医疗歧视”标语的画面。 这段视频迅速传播,短短24小时,点击量破百万,微博话题#樊嘉扬母亲被拔管#阅读量更是飙升至2亿。 然而,求助的声浪还没平息,另一股风暴却席卷而来。中国网友在转发视频时,翻出了樊嘉扬过往的争议言论。 2017年,她曾在《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称“对中国面孔感到羞耻”,甚至表示自己为融入美国而刻意疏远华裔身份。 这些旧文被截图放大,网友愤怒地留言:“为讨好美国诋毁中国,现在遇事却求助中国网友?”还有人冷嘲:“她不是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吗?怎么不找她的‘美国梦’帮忙?”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樊嘉扬沉默了。她曾以为,割裂自己的文化根源就能换来西方世界的接纳,可现实是,她在美国依然被视为“外人”,在故乡却成了“背叛者”。 她后来在《卫报》的采访中坦言:“我以为否定华裔身份就能被认可,可到头来,我两边都不是家。” 而此时,病房里的母亲仍在生死线上挣扎,呼吸机的电流声仿佛在提醒她:时间不多了。 2018年8月13日,樊嘉扬的母亲还是走了。死因没有公开,但那一天,她在社交媒体上停更了整整三个月。 病房里的中国结被她小心收起,床头柜上的老照片——那是她幼时在重庆山城街头和母亲的合影——成了她唯一的慰藉。 她曾在推特上写道:“如果我早一点捍卫自己的华裔身份,妈妈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她一直想回家,可我却让她死在了异乡。” 三个月后,樊嘉扬复出,转而投身于报道美国医疗改革。她用自己的笔,揭露美国医保制度的冰冷与不公。 根据凯撒家庭基金会的数据,2018年全美有2700万人无医保,低收入者申请医疗补助需排队数月,而亚裔群体获得长期护理的批准率比白人低34%。 她写道:“呼吸机不只是机器,它是生命与制度的角力。我妈妈输了,但我不能让她白白牺牲。” 回想起2018年那段黑暗的日子,樊嘉扬至今仍能听到呼吸机“滴滴”的声音。那声音像一记记重锤,敲在她心上,也敲醒了她对身份的迷茫。 她曾以为,抛弃故乡就能换来新生活,可母亲临终前用重庆方言说的“回家”,却成了她一生的痛。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根——那些山城街景、辣酱瓶的味道、老相册里的笑脸,才是她真正的归宿。 这条路,她走得太晚,也太痛。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看到制度下的无助,也能让更多游走在身份边缘的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0 阅读:1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