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如何用一年时间,在股市挣够留学费用?
很多人听到“十倍杠杆”两个字,马上觉得刺激又危险。其实,我用这个杠杆,只算了两年工资,哪怕亏光了,也能用两年时间慢慢还。风险可控,但心理压力真不小。
2023年,我本金5万,借了50万,买入上证和券商ETF。设了个止损线:如果跌到1600点,亏20万就果断割肉。亏20万相当于一年多工资,虽亏不起,但概率极低。2600点时我睡不着,后来行情猛涨到3600,我趁机卖掉,赚了近60%,拿到30万,不仅还了借钱的朋友,还给他们加了10%收益。那时候,我总资产大概30万左右。
拿到钱后,我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开始分散投资:纳指、银行股、黄金、中证2000,谁跌我就买谁。我看好这些资产的历史表现和当前低利率高流动性的时代特征,坚信它们都有上涨潜力。到2024年底,这套策略让我盈利20%,资产增到36万。
25年初,我开始学打板,专挑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刚启动的龙头股,吃个1到3个板就跑,坏了马上止损,绝不恋战。打过常山、长虹、御银、成飞、长城、光线、上纬等,每次只投几万块。到现在,这策略已带来近10万盈利。
不过我发现,这策略收益跑输身边人的公募私募,于是提高风险,深挖身边行业内朋友共识度最高的三大板块:PCB、稀土、创新药。我相信,牛市中期大资金会抱团这些板块,就像2020年喝酒和吃药行情一样强势。于是拿一半资金布局,收益目前翻倍。
现在总资产74万到75万之间徘徊,感觉收益停滞不前,有时还落后大盘和纳指。但我在最近大跌时捡了不少红利股,打算坐等分红稳定收益。
我想说,股市没有神仙操作,也没有永恒的题材,只有不变的周期、估值和人性。
很多朋友问我怎么学习股市:
一方面,不断复盘自己实盘操作、心理和结果。我19年入市,21年开始亏损,到24年才慢慢摸清门路。
另一方面,学习没有捷径:市场各异,资产种类繁多,策略各有千秋,宏观财务指标更是千变万化。每天坚持学习,理解不同市场、资产和策略的特点,才能站稳脚跟。
股市就是这样,走一步看一步,稳扎稳打,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