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文物】 | 北宋玻璃葡萄:千年前的“晶莹酸甜”
这串北宋玻璃葡萄,藏着古人的巧思与匠心——
最大的葡萄粒径1.82厘米、长2.15厘米,最小的仅径1.3厘米、长1.4厘米,1969年7月出土于河北定县五号塔基,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
一颗颗葡萄粒大小错落,圆的饱满、椭圆的娇俏,腹壁薄如蝉翼,内里中空。多数呈温润的棕色,间或点缀着少量白与绿,均透着朦胧的半透明质感。玻璃料中略带天然的“小个性”:细碎的白色旋纹似天然肌理,表面覆着时光留下的黄色锈蚀斑块,反倒添了几分古拙韵味。
它的出土地定县五号塔,身世颇为传奇:始建于北魏,历经隋、唐、北宋几次重建,最终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定名“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中出土的大批宋代玻璃器物,默默诉说着北宋玻璃制造业的水准。
值得一提的是,定县本就是制瓷业重镇,烧造玻璃的原料与技术基础早已具备。结合周边大量玻璃器物出土的发现,有学者推测这里或许是北宋玻璃器的主要产地之一——这串葡萄,说不定就是当年本地匠人亲手熔铸的“时令鲜物”呢。
千年前的玻璃匠人们,用最朴素的材料复刻自然的馈赠,让一串“葡萄”穿越时光,至今仍闪着灵动的光。
文物 |考古 |兴趣稀引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