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追着中国办奥运?奥委会前主席巴赫曾说:中国应该发扬一下大国精神,主动承

漫聊小知识 2025-08-10 09:36:43

国际奥委会追着中国办奥运?奥委会前主席巴赫曾说:中国应该发扬一下大国精神,主动承担起申办奥运会的责任!结果中方的回应,让全世界都很是意外! 国际奥委会为啥盯上中国?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可是响当当的成功啊,20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11438名运动员,中国拿了48块金牌,第一次让亚洲国家站上金牌榜首。开幕式那叫一个震撼,全世界几十亿人都盯着看,连国际奥委会都夸这是“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后来2022年冬奥会,北京成了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从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又让世界开了眼。 这么一来,国际奥委会心里就有了小算盘——中国有实力、有经验,办赛又靠谱,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看看巴赫的言论。虽然没找到他原话,但从他多次访华的表态能看出端倪。2017年他陪主席参观奥林匹克博物馆时,特意提到中国对奥运精神的推动是“当之无愧的冠军”。2025年再次会见主席时,又感谢中方长期支持,还说中国举办的重大赛事为国际体育事业做了贡献。 这些话背后,多多少少藏着希望中国多承担责任的意思。毕竟这些年国际奥委会日子不好过,申办城市越来越少,2032年奥运会就只有布里斯班一个候选城市,2026年冬奥会申办到最后也只剩意大利和瑞典两个国家竞争。 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中国,也是情理之中。 可中方的回应却让不少人意外。上海辟谣申办奥运会,明确表示目前没这个计划,反而把精力放在举办奥运资格赛上,比如2024年的滑板、攀岩等项目。成都也曾被传申办2036年奥运会,但官方直接否认,强调“没有这个事儿”。这是为啥呢?其实背后有咱们自己的考量。 其实中国的发展重心变了。以前办奥运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实力,现在更注重民生和可持续发展。就说节俭办赛,上海申办资格赛时,利用现有的滨江场地,不新建场馆,赛后还能给市民用。 成都世运会也是,27个场馆全是改建或临建,器材赛后都统筹利用。这种“能改不建、能借不租”的理念,和国际奥委会过去追求规模的思路不太一样。 而且奥运会的成本实在太高。蒙特利尔办1976年奥运会,让市民背了30年的债;里约奥运会后,好多场馆都闲置了,成了“白象工程”。 北京2008年奥运会虽然成功,但投入也不小。现在咱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脱贫攻坚、环保治理这些更紧迫的事儿上。 况且国际奥委会自身也在改革。他们推出了“奥林匹克2020+5议程”,允许联合申办、分散办赛,还鼓励利用现有设施,这其实是在降低门槛,但中国觉得与其花大价钱办综合性赛事,不如通过其他方式参与。比如咱们积极承办单项赛事,像上海的奥运资格赛,既能推广体育,又能控制成本。 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角色变了。以前是“办赛为主”,现在更注重“参与和引领”。习主席会见巴赫时,提出要“弘扬奥运精神,促进和平发展”,还强调通过体育交流增进友谊。 这说明咱们更愿意在规则制定、理念传播上发挥作用,而不是单纯追求主办权。 当然,国际奥委会的期待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确实有能力承担更多责任。 但责任不是单方面的,国际奥委会也得考虑主办国的实际需求。比如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推迟,成本超支严重;巴黎奥运会虽然努力节俭,但预算还是高达91亿欧元,盈利希望渺茫。这种情况下,中国保持谨慎是明智的。 总的来说,国际奥委会对中国的期待,既是对咱们过去成就的认可,也是他们应对自身困境的无奈之举,但中国有自己的节奏,不会被外界压力牵着走。咱们愿意为奥林匹克运动做贡献,但方式要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家利益。就像北京冬奥会后,冰雪运动在中国普及,3亿人喜欢上了冰雪,这比单纯办一次奥运会更有意义。

0 阅读:72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