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再放大招!8月6日,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长伊克巴尔在北京放话,9月4日,250家巴方企业将组团来华,只为一件事——把电动车产业链搬到伊斯兰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巴基斯坦为啥盯上中国的电动车,一方面是他们国内市场小、起步晚,别看他们新车一年也能卖30万辆,但电动车占比还不到1%,几乎是零起步。 巴基斯坦政府其实早就盯上这个机会了,2019年就定了个目标,希望电动车能占新车销量的30%,公交车、摩托、三轮车全都要电动化,政策野心很大。 但有政策没市场也不行,最现实的问题是他们自己造不出来,想搞也没资源、没人手,所以思路就变了:干脆邀请中国整套产业链搬过去。 为什么是中国?很简单,中国的电动车技术全球领先,产能又多,整条供应链成熟,再加上中巴关系历来不错,搞点深层合作也是顺理成章。 而巴基斯坦这边呢,他们的工资水平大概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制造成本低,对投资者来说算是“性价比”不错的选项。 更吸引人的是,他们还放出一个超级诱人的条件:只要中国车企在当地生产的电动车实现40%以上的本地化,就可以反向出口回中国免关税!这就是典型的“招商引资+政策甜头”组合拳。 你说,这么算下来,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放个风,其实不是。巴方这边已经实打实在做事了,而中方一些企业也动手了,动作比想象中快得多。 比如比亚迪已经确定要在卡拉奇的卡西姆港建厂,合作方是当地的Mega集团,预计2026年上半年就能完工。而且不光建厂,还要在卡拉奇、拉合尔、伊斯兰堡这些主要城市开设展厅,计划今年下半年就开始卖车。 另外,还有一家上海的新能源车企,也和巴方的YDC集团签了谅解备忘录,准备把电动车整车技术和部分核心技术带过去,推动当地生产线。 而且别忘了,还有一份巴基斯坦去年通过的中国投资计划,总额高达350亿美元,不光是造车,还包括修建充电桩。据说他们要建3000个充电站,覆盖信德、旁遮普、开普省等多个大省。这已经不是在试探水温,而是直接往池子里跳了。 再看看巴方自己的动作,由企业就打算在努里亚巴德搞个电动车产业园,先从电动公交开始做,后面扩展到电动轿车、两轮电动车,甚至还想搞电池研发。 他们还做出了巴基斯坦自己的电动车原型,虽然水平可能不高,但这表明他们真的有决心,也想参与产业链的建设。 说了这么多利好,其实挑战也不少,尤其是人才这块,是眼下最现实的“绊脚石”。 巴基斯坦每年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大概也就2.5万人,听起来好像不少,但真正能做电动车的专业技术人才却少得可怜。像搞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子、电控程序、嵌入式软件这些核心领域的人才,几乎是空白。 更尴尬的是,有些毕业生学了点本事就直接出国了,留不住。像Zyp公司就专门花钱培训了25个员工学电池系统,说明啥?说明要搞产业,连最基本的“人”都要从零培养。 而电动车不是传统组装厂,它对技术要求非常高,从研发、测试,到制造、售后,每一步都得有专业人带。如果只把整车厂搬过去,不配套培训体系和本地人才培养,那很可能几年后也干不下去。就像种树只种了枝干没种根,风一吹就倒。 还有一点是供应链的问题。整车厂只是最上层,下面还有一大堆零部件厂、模具厂、电池厂、芯片厂。如果没有配套产业来支撑,仅靠进口零部件组装,效率低、成本高,还容易受制于人,完全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在看下来,其实这是个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局。 对巴基斯坦来说,如果这波操作能成功,那就是一次全方位的经济升级。就业机会会猛增、制造能力上一个台阶,环保也能改善,甚至未来可以成为南亚的电动车出口基地。这相当于一箭三雕。 而对中国车企来说,这也是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可以转移一部分产能,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能直接打开南亚甚至中东的市场。特别是在当前外贸形势复杂、内卷严重的背景下,出海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项。 但关键是,不能只图眼前那点“红利”,忽略了长期发展。如果只是把设备一搬、人员一调,不培养本地人,不建设产业生态,不打通上下游,那这事撑不了几年就会出问题。可能今天看着热火朝天,几年后就变成“空壳项目”。 反过来说,如果中国企业愿意深度参与,比如带动上下游一起走、联合办职业学校、推动技术培训,那这事就不仅能做成,还可能做成一个典范,让中巴合作从基建、能源扩展到科技、制造的深层融合。
刚刚得到消息俄罗斯刚刚宣布了2025年8月10日凌晨,俄罗斯萨拉托夫州的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