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某某在开会时,讲:“在中国,男子有了定型的服装叫‘中山服’,可中国的妇女却没有,必须要为中国妇女设计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最终,按照某某的要求设计出来,却根本没人愿穿。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某某一直穿着朴素,和其他女干部装束上没有太大区别。然而60年代以后,某某一时风头无两,开始把服装当成突出自己地位的手段。1974年,一次开会时,某某登台讲: “在中国,男子有了定型的服装叫‘中山服’,可中国的妇女却没有,我必须要为中国妇女设计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 最初,某某的意见是“参考壁画‘飞天’的样子”,限期3天,要求有关部门设计出这套服装。3天后,有关部门拿来了服装,样式为:“上身是‘和尚领’的绣花衫,下身是百褶绣花长裙,中间系着一条同颜色的绣花腰带。” 这与50年代流行的“布拉基”特别相像,某某看到,不满意这种设计,要求有关部门重做。这一次,她又提出意见:“按照唐三彩佣去做,加上云肩领,裙子设计得肥一点。”经过研究,几位裁剪老师傅又赶工了几天,才把这套服装做出来。 送到某某处,某某试穿了一下,特别满意,开始呼吁妇女同志都穿这一套衣服。按照某某的要求,这套服装也开始量产,最初定价20元一件。然而却根本没人买,一方面是价格太贵,另一方面是设计不合理,妇女同志穿上做工也难,种田也难。 某某一看,又要求降价到4元,依旧没人买,单单滞销的服装给国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
无所吊谓主打就是一个反差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