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后,随即被转送到东北当了日军的“特殊工人”。一次

底层史观吖 2025-08-09 09:25:58

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后,随即被转送到东北当了日军的“特殊工人”。一次外出时,一位老农趁日军不注意告诉他一个秘密,说:“你们干完活就要被机枪‘点名’,河对面就是苏联,赶紧跑吧!”

张思问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一个普通村庄,早年投身抗日队伍,主要在新河、南宫、枣强等地参与对日作战。1943年初,他在枣强地区战斗中受伤,转移到当地农户家中休养。不久,村中汉奸向日军报告,导致他被捕。

日军将他关押在当地一段时间后,秘密押解至东北黑龙江省东宁县一个偏僻山谷。那片区域地势复杂,河流众多,四周设有严密防御设施。他与其他被俘中国军人编入小组,成为日军强迫劳役的对象。这些劳工主要来自华北战场,任务是修建中苏边境军事工事。

小组成员约十几人,由一名朝鲜翻译监督。劳役内容包括挖掘地基、搬运材料、修建炮位,工作时间从早到晚,轮班进行。日军禁止劳工间交流,食物限于高粱米和玉米,后者需自行加工。加工过程偶尔允许外出到附近村庄,使用当地工具。

张思问所在小组有一次外出加工玉米面,前往山脚村庄。在一户农家院中,他们使用石磨磨制玉米。日军卫兵监视期间,老农趁机接近劳工,告知日军完工后会用机枪处决劳工,先前批次已遭此命运,并指出河对岸为苏联领土。劳工返回后,将信息传给组长陈恩。

陈恩原为八路军115师连长,有丰富经验。他与王坤开始谋划逃脱。后续日子里,他们通过有限机会接触其他小组,了解成员背景。张思问被询问时,确认与陈恩同属一团。

通过串联,联合三十多人。劳工利用劳役间隙收集锤子、砍刀、菜刀、铁锹等工具,作为武器备用。暴动定于1944年9月11日实施。那天工地部分日军兵力外调,劳工收工后进入棚屋。

陈恩发出信号,王坤使用锤子袭击朝鲜翻译。张思问追加打击确认。其他人解决门口卫兵,随后劳工群体向日军住处推进,击杀两名卫兵。混乱中,日军哨兵报警,一辆汽车载兵赶来开火。

陈恩指挥撤退,劳工向边境方向移动。过程中,两人中弹身亡,十人因方向偏差被捕后处决。其余二十多人越过界河进入苏联。张思问等人在苏联被边防军扣押,送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监狱。

因击杀日军事件,日本关东军抗议,苏联法院判三十年监禁。但实际关押仅几个月,1944年底释放。释放后,他们进入苏联远东军区无线电训练学校,学习通讯技术、文化知识和密码技能。

毕业后,张思问跟随苏联军人进行适应训练。半年后,他携带设备越境返回伪满洲国密山县,从事情报活动。任务持续不久,发报机电池耗尽。日本投降后,1946年春,他携带伪满币返回河北新河县家乡,从事农业劳动。

张思问晚年生活低调,未获特殊待遇,村人知其八路军经历,但无证人证明其俘虏和苏联经历。他从未公开提及这些往事,直至2003年接受采访。

晚年采访提供宝贵史料,补充历史空白。这种故事启示后人,战争胜利源于无数个体努力。日军“特殊工人”制度暴露其残酷本质,利用俘虏修建工事,同时灭口以防泄密。劳工暴动成功率低,但每次行动削弱日军控制。苏联对劳工的培训,针对无线电和密码,旨在加强情报网络。

张思问的任务中断因技术限制,反映战时条件艰苦。战后,他未享受待遇,村人认知有限,体现时代局限。他的忠诚不求回报,代表一代战士风范。

历史资料证实,1943至1944年东北边境劳工事件频发,暴动多与外部信息相关。老农角色常见于民间援助抗日。越境劳工在苏联经历类似,多数经短暂关押后参与盟军活动。张思问的归国路途耗时一月,携带资金有限,体现战后经济艰难。

从事农业后,生活稳定,但未公开经历,避免潜在麻烦。2003年采访揭示细节,丰富抗日史研究。这种叙事强调真实性,避免夸张,突出逻辑链条。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