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1岁的知青李文忠救了一名11岁的落水女孩,女孩认真地对他说:"你不要结婚,等我长大了,给你做媳妇儿!" 那年陕北的风刮得人脸生疼。北京来的李文忠卷着裤腿在河滩上搬石头,突然听见孩子尖叫。他没顾上脱衣服就扎进水里,硬是把缠住脚的刘俊霞拽上了岸。 小姑娘呛得直咳嗽,湿透的头发粘在蜡黄的脸上,眼睛却亮得吓人。天黑前她跑到知青宿舍门口,踮着脚往李文忠碗里塞了个烤红薯。 村里人都知道这丫头认死理。第二年开春修水渠,十四岁的刘俊霞扛着铁锹混进队伍,工分员赶她走,她就蹲在土坡上数李文忠挑了多少担土。 收工路上她突然拽住李文忠的衣角:"你教我认字吧?"从此村小学的土坯房里总坐着个编麻花辫的大姑娘,在一群娃娃堆里格外扎眼。 她用旧年历裁成写字本,铅笔用到捏不住还套着竹管继续写。 1975年深秋的黄土坡格外萧索。李文忠接到返城通知那晚,刘俊霞的煤油灯在窑洞亮到后半夜。 次日全村人送到村口,她攥着碎布拼的包裹追了三里地。李文忠在颠簸的拖拉机上拆开包袱,两双千层底布鞋静静躺着,纳鞋的麻线勒出过血痕,鞋垫底绣着歪斜的"平安"。 回到北京蜂窝煤炉子熏黑的白墙,布鞋压在了装工作证的铁盒最下层。 李文忠在钢厂三班倒的空隙啃着高考资料,老师傅拍他肩膀:"二十六岁的人还折腾啥?"他笑笑没说话,水泥地上那排歪歪扭扭的铅笔字总在眼前晃。 1978年秋北京钢铁学院新生报到时,他盯着脚上新买的塑胶凉鞋,犹豫很久还是套上了陕北带来的老布鞋。 那年图书馆的樟木香让李文忠恍惚。拐过阅览室西侧的回廊,穿蓝布衫的姑娘正踮脚够最顶层的《机械原理》。 听见脚步声回头时,晒红的脸上绽出笑涡:"北京图书馆的书真多呀。"刘俊霞把帆布包往身后藏,可鞋盒还是露出了角——这次鞋帮多缝了圈绒布衬里。 1982年的婚礼简单得不像话。刘家窑洞寄来的红枣铺满窗台,研究所分的十二平米筒子楼里,两套行李并排摆在板床上。 新婚夜刘俊霞从箱底翻出个铁皮匣,1972年那张被河水泡花的工分条夹在泛黄信纸里,工整抄录着当年知青教过的古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时间快进到千禧年的夏天。陕北斗旱灾的村庄迎来几位特殊访客,李文忠夫妇将攒了半辈子的积蓄拍在乡政府木桌上。 三个月后孩子们踩着新修的篮球场疯跑,教室外墙钉着"俊霞希望小学"的铁牌。当年救人的河湾已成干涸的土沟,柳树荫里摆着石凳刻的象棋盘。 满头白发的李文忠眯眼看孩子跳皮筋,有个扎羊角辫的丫头突然跑过来:"爷爷你看!"展开的铅笔盒里躺着朵褪色的布艺红花,针脚疏疏落落。 夕阳把老两口的影子拉成长长一道,漫过新刷的围墙,漫过岁月斑驳的河床。 信息来源:暮色青春——知青回忆录-中华网文化频道
1972年,21岁的知青李文忠救了一名11岁的落水女孩,女孩认真地对他说:"你不
航天科技追梦人
2025-08-08 23:10:23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