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正在印度访问的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接受了“甲亢姐”的采访。在回答关于台海问题的时候,小马科斯提到——“如果中方对台动武,菲律宾将“无法置身事外”,菲方会被卷入其中,并且将努力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如何理解小马科斯的这个表态呢?这意味着菲律宾将深度介入台海事务了吗?
台海局势如紧绷的弦,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印度访谈中直言,若中方对台动武,菲律宾将难以回避,这番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又会带来何种不确定性?
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于2025年8月4日开始对印度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此行旨在加强两国在国防、经济和海事领域的合作。访问期间,马科斯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举行会谈,讨论包括采购布拉莫斯导弹在内的多项议题,以提升菲律宾军队的现代化水平。
8月7日,马科斯接受印度媒体《第一邮报》专访,采访者帕尔基·夏尔马以犀利风格著称,在中文网络上被戏称为“甲亢姐”。访谈从南海争端切入,逐步转向台海形势,马科斯在回应中强调菲律宾的地理位置使其无法置身事外,并表示会努力维护领土和主权。
这次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菲律宾近年来对华政策调整的一部分。自马科斯上台以来,菲律宾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包括根据2014年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向美国开放北部四个军事基地,并在这些基地部署中程导弹系统,这些设施指向台海方向,形成战略制约。
过去两年,中菲关系因南海岛礁争议和台湾相关立场而趋于紧张,马科斯政府突破以往与台湾的非官方互动限制,增加经贸代表团互访,这加剧了双边摩擦。
马科斯的表态核心在于承认菲律宾的地理现实与人文联系。根据台湾当局2024年统计,那里有约15万菲律宾劳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护理工作,这些人汇款每年达数十亿美元,支持菲律宾本土经济。
马科斯指出,一旦台海爆发全面对抗,菲律宾有义务保护这些公民,可能需执行撤离行动,这反映出人道主义考量。同时,他暗示在盟友需求下,不会拒绝美国利用菲律宾基地,这显示菲律宾从战略模糊转向更清晰的定位。
根据协议,美国已在菲律宾九处地点驻军,包括新增北部基地,用于训练和补给,这些基地在危机中可扩展用途,提供燃料和维修支持。这种转变源于菲律宾与美国的紧密联盟,马科斯强调基地主要用于防御,但危机时可调整,以应对南海潜在机会,如维护某些岛屿控制权。
理解这一表态需置于更广的区域背景中。菲律宾北部与台湾仅隔巴士海峡,宽度不足200公里,便于舰艇快速通过,这使菲律宾成为台海冲突的潜在前沿。马科斯政府近年来推动与台湾的互动,如开放旅行限制和加强海岸警卫合作,这些举措虽未挑战一中政策,却被视为触碰红线。
菲律宾武装部队首长罗密欧·布劳纳将军在2025年4月指示北部部队为台湾入侵情境做准备,这进一步印证了马科斯的立场。专家分析认为,菲律宾的介入并非主动挑衅,而是基于地理和盟约的被动回应。若冲突升级,菲律宾可能允许美国使用基地进行补给或监视,形成对大陆的威慑。
然而,这并不等于深度军事介入;马科斯反复重申菲律宾致力于一中政策,不承认台湾独立,而是聚焦于保护本国利益和南海权益。
这一表态的深层含义在于菲律宾战略平衡的倾斜。马科斯上台后,调整前任杜特尔特的亲华路线,转向强化与美国的伙伴关系,以应对南海压力。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与菲律宾、越南等国重叠,导致频繁对峙,如仁爱礁事件。
马科斯视台海为南海的延伸,若台海危机爆发,菲律宾可能借机在南海维护岛礁控制,这被一些观察者解读为“趁火打劫”的潜在意图。但从现实看,菲律宾军力有限,依赖美国支持,其介入更多是后勤性质,而非一线作战。这
种定位有助于菲律宾在印太地区提升影响力,同时也增加风险。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指责菲律宾“玩火”,并通过大使馆递交正式抗议,强调台湾问题是内政,不容外部干涉。中方重申菲律宾曾承诺遵守一中原则,却如今背信弃义,这可能引发经贸审查或外交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