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怕的不是中国的导弹,而是中国改写规则的本事。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得透彻:美国

芸霄记史 2025-08-05 17:18:17

美国怕的不是中国的导弹,而是中国改写规则的本事。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得透彻:美国不怕中国变强,怕的是中国把“自家的规矩”成了全球都认的标准。   这种改变规则的能力,最直接的体现莫过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过程。当这个由中国牵头的倡议被提出来时,立刻就引来了华盛顿方面的强烈抵触。   在老美看来,这明显是要挑战由美国长期主导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所建立的国际金融秩序。于是,美国开始运用其外交力量,劝说自己的盟友不要加入这个新生的组织,试图将咱们孤立起来。   而作为美国最核心的盟友之一,英国率先打破了僵局,顶着压力申请成为创始成员国。这个举动就像打开了一个缺口,德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紧随其后,纷纷表态加入。   最终,当亚投行正式挂牌成立时,创始成员国就已经达到了57个,其中包含了大量美国的重要伙伴。一个原本被认为会胎死腹中的机构,结果却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支持。   如今,成员国数量已经超过一百个,覆盖了全球大部分人口和经济体。一道由美国主导的金融壁垒,就这样被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悄无声息地穿透了。   亚投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拿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行事准则。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国际贷款时,常常会发现资金背后还跟着一长串的附加条款。   这些条款可能涉及国内政策的改变,或者要求其在国际事务中站队,让经济援助变了味道,但在亚投行这里,规则变得非常纯粹:只评估项目本身的好坏,不掺杂任何政治立场。   一个项目只要在经济上可行,能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具备了获得投资的资格。比如孟加拉国需要资金去扩建天然气管道以解决能源问题,亚投行在评估后就提供了贷款,整个过程只关乎项目本身,没有任何节外生枝的条件。   这种互相尊重的合作方式,对许多国家来说,显然更具吸引力。   当然,好的理念还需要实际成果来支撑,在印度尼西亚,连接雅加达和万隆的高铁项目就是一个例子。这条关键线路的修建,让原本超过三小时的陆路交通,一下子缩短到了四十分钟。   这背后是亚投行牵头投入的巨额资金,以及中国团队带来的高效建设能力。同样,在埃及,亚投行资助的苏伊士运河铁路桥项目,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宣告完工,让当地的货运能力得到翻倍提升。   如果说高效的基建只是在办事层面带来了冲击,那么更深层的影响,则在于亚投行的部分项目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结算。   在全球金融体系长期由美元主导的背景下,它意味着国际大型项目的运作,不再只有唯一的货币选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中国最厉害的就是,没有试图去推翻旧的桌子,而是造了一张更大的新桌子,并邀请所有人入席。而这才是让传统秩序主导者老美感到真正焦虑和不知所措的地方。

0 阅读:76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