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死后,后主刘禅下令哀悼三天,大臣李邈上书说诸葛亮是权臣,死了是好事,应该庆贺。刘禅大怒,将李邈下狱论罪后处死。 刘禅继位时年仅十七岁,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和蜀汉的内忧外患,他显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诸葛亮作为刘备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承担起了辅佐刘禅、稳定蜀汉的重任。 中散大夫李邈这事儿干得够蠢,也够胆大包天。他大概觉得诸葛亮死了,终于能说点“大实话”,拍拍新主子的马屁。结果呢?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被刘禅一脚踹进大牢,直接送了命。这事儿挺有意思,刘禅平时给人印象挺窝囊,怎么这次反应这么激烈?杀伐决断,一点不含糊。看来他对诸葛亮,或者说诸葛亮代表的那套秩序,感情深着呢,或者说,敬畏交织着呢? 想想刘禅那会儿才多大?十七岁,搁现在也就是个高中生。老爹刘备撒手人寰,留给他一个称帝才十一年、强敌环伺(北有强大的曹魏,东有貌合神离的孙吴)、内部不稳(益州本土士族与刘备带入蜀的荆州集团矛盾重重)、国力最弱的蜀汉。这烂摊子,别说一个养尊处优的太子,老江湖也头大。诸葛亮站出来,把担子全挑了。北伐打仗、内政治理、人事安排、后勤粮草……事无巨细,一把抓。刘禅呢?史书上说他管啥呢?“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说白了就是“相父您看着办”。他乐得清闲,当起了甩手掌柜。 刘备托孤时那句“君可自取”太有名了,争论了一千多年。有人说这是刘备真心实意给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权力,有人说纯粹是帝王心术,逼诸葛亮表忠心。无论刘备本意如何,这句话像一道紧箍咒,死死套在诸葛亮头上。它给了诸葛亮无与伦比的权力合法性,但也把他架在道德的火炉上烤。他敢“自取”吗?不敢。 真那么干,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招牌瞬间砸得粉碎,蜀汉内部立马就能分崩离析。他只能更拼命地干,干到油尽灯枯,用绝对的忠诚和事无巨细的勤勉,证明自己绝无二心,堵住所有像李邈那样可能出现的嘴。权力和责任,在他身上达到一种令人窒息的统一。 诸葛亮这种大权独揽的模式,对风雨飘摇的蜀汉短期稳定确实管用。没他,蜀汉可能早就被曹魏吞了,或者内部先乱起来。但长远看,问题大了去了。他个人能力太强了,光芒万丈,把所有潜在人才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下。你看,蜀汉后期除了姜维,还有谁能真正独当一面、挑起大梁? 蒋琬、费祎算不错了,但比起诸葛亮那种力挽狂澜的气魄和掌控全局的能力,明显逊色。他对刘禅“保护”或者说“架空”得太彻底。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十几年里,几乎没得到真正的治国理政的历练。处理复杂朝政、平衡各方势力、应对军事危机……这些皇帝必修课,刘禅严重缺乏真正的历练机会。诸葛亮像一棵参天巨树,为蜀汉遮风挡雨,但也挡住了刘禅成长的阳光。等他这棵树轰然倒下,刘禅发现自己站在一片空地上,茫然四顾,身边连棵像样的小树都难找。 诸葛亮连年北伐,打得艰苦卓绝,国力消耗巨大。他活着,靠个人威望和铁腕手段还能压住阵脚,勉强维持。他一死,长期积累的矛盾开始集中爆发。益州本土势力对荆州集团长期掌权早就不满,觉得北伐是劳民伤财,给自己家乡添负担。朝廷内部,再无人能像诸葛亮般拥有绝对权威,平衡各方。姜维想继承遗志继续北伐,但阻力重重,朝堂上反对声浪日高。 刘禅呢?他习惯了依赖,习惯了听“相父”的。现在没人能告诉他该怎么做,他自己也缺乏判断力和魄力去驾驭复杂的局面。后来,宦官黄皓这种人精,瞅准了皇帝的优柔寡断和后期倦政,开始钻营弄权。蜀汉这台机器,核心部件(诸葛亮)报废了,备用零件(其他大臣)要么能力不足,要么互相扯皮,操作员(刘禅)又未经充分历练,能不散架吗?所以后来邓艾一支偏师偷渡阴平,看似庞大的蜀汉,没多少像样的抵抗就降了。 回头再看李邈,他的话是诛心之论,刻薄恶毒,罪有应得。但他那句“庆贺”背后,是否也隐隐戳中了蜀汉政权结构里一个致命的病灶?一个政权,把国运几乎完全系于一人之身,这个人再伟大、再忠诚,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诸葛亮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蜀汉几十年的存续,也在客观上阻碍了这个政权“断奶”、独立行走的能力培养。 他像一位耗尽心力、事必躬亲的超级管家,将少主刘禅置于温室之中,把蜀汉朝廷变成了围绕他一人运转的精密仪器。当这个核心动力源消失,整个系统迅速失灵、崩溃。诸葛亮是伟大的,他的忠诚与勤勉无可指摘。但托孤重臣的权力边界、对君主的培养、对后备力量的储备……这些关乎政权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在那个“君可自取”的巨大道德压力下,似乎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这或许是他光辉一生中,一个深刻的历史局限性。蜀汉的悲剧,是刘禅的困境,是姜维的无力,也是诸葛亮治理模式留下的深刻烙印。(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诸葛亮病死后,后主刘禅下令哀悼三天,大臣李邈上书说诸葛亮是权臣,死了是好事,应该
断代史鉴
2025-08-05 10:09:04
0
阅读:145
莫忘
不杀留着过年,继承人蒋琬,姜维都是诸葛亮的人,唯一带兵的自己人魏延被搞死了,除非刘禅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