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招人又变招:你以为是飞手,其实是炮灰飞扑
泽连斯基那边,又搞新花样了。
前脚还在为“百万合同”招突击兵发愁,后脚就改口说:“来当飞手吧!无人机操作员也能签合同
了!”听起来不再是冲在最前线拿命换钱,而是坐在屏幕后方点点屏幕,百万格里夫纳到账,人生躺赢。是不是?别急,细看才知道,玩的是老套路,换的只是一张牌。
这回,乌克兰国防部公开放宽限制,不再要求18到24岁签约青年只能去当突击兵,现在可以选“专业无人机操作员”。按他们的说法,训练三阶段:45天基础训练+60天飞手技能+2周战地适应,之后直接派上前线。
听起来像什么?像是某种技术兵种对吧?实则还是炮灰部队,只不过是给你插了俩螺旋桨,让你觉得自己“高端”了一点。合同期也不一样,突击兵是1年,这飞手合同直接拉到2年。战场呢?规定你最少一半时间得待在前线——不好意思,这“技术岗位”没你想象得那么温柔。
报酬还是那套老三段式:签约时给一部分,到了前线再发一部分,剩下的?你得活着退役才能拿全。
还别以为退役就解脱了。合同结束后,如果你人还活着、胳膊腿没掉,就能获得一年的“缓役”。但一年一到,不用你签字,不管你愿不愿意,人家会直接把你划进“无限期服役”。啥意思?就是你变成了国家的“常驻劳动力”,不再谈条件、不再讲价钱。
更绝的是,这种“百万合同”不仅乌军能签,国民警卫队和国家边防局也开了口子,统统能接收。但归根到底,换个马甲,还是上前线。泽连斯基把这招玩明白了,整合所有能上战场的单位,把签了合同的年轻人一股脑塞进去,统称“职业军人”。
但真有那么多无人机用吗?这是问题的关键。前线无人机主要靠的是美西供货,战场损耗大,编制有限。一批年轻人训练完了,岗位没那么多,怎么办?不用愁,肥鹅早就猜到了结局:拿着“无人机证”的人,最后十有八九穿上突击兵装备,照样上去跟俄军拼命。
这就像是一家说要招程序员,结果入职三天就给你扔到工地上抡铁锤,理由是“公司方向调整”。
表面上,泽连斯基政府给你画了一个“高薪+技术岗+贷款”的梦,实则是换着花样凑人头。前线需要人,不管你签的是哪个岗位,最后都得冲上去。
而且别忘了,这个“百万合同”原本就不靠谱。早前的突击兵合同招募成效低得吓人,年轻人心里都明白,这钱不一定真拿得到,命却一定得搭上。现在换成无人机岗位,看似轻松,其实更危险:你既要在前线“飞”,又得接受随机调遣,飞得好,敌人优先盯你;飞得不好,上面说“你去步兵试试”。
泽连斯基嘴里那套“现代民主国家”的光鲜,靠什么维持?靠的是不断把年轻人变成军人,不断制造“有希望的战死英雄”,才能在镜头前撑起一个西方式的“正义战斗”。
可再光鲜的包装也掩不住底色。这不是招兵,这是套娃。你以为你签的是飞手,实际是炮灰的候补名单——唯一的区别是你先拿了个飞行器玩了两个月。
真要活下来,你得到的不是解脱,而是——“恭喜,你被无限期续费。”
你以为你在选岗位,其实岗位在选你。这不叫职业选择,这叫命运投掷。
如果还有下次,他们可能说你可以签约当AI无人机“监督员”了,但你信不信,最后你还得背着步枪,冲着无人机炸成的火光往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