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旁边叛变的战友打了这个汉奸一巴掌,怒喝道:“你是没有手吗?” 1942年2月12日凌晨,黑龙江鹤立县的雪地里,一声枪响打破了寂静。抗联名将赵尚志应声倒下,鲜血瞬间染红了皑皑白雪。开枪的不是日本鬼子,而是潜伏在队伍中的汉奸刘德山。 那巴掌打得脆响,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里像块冰砸在地上。打汉奸的是张奎,前阵子刚跟着队伍叛变,此刻正缩着脖子站在日军身后,手里的枪还在发抖。被打的汉奸叫王二麻子,是当地的伪军翻译,平时在鬼子面前摇尾巴摇惯了,哪受过这气,捂着腮帮子就喊:“你他妈算哪根葱?忘了自己现在是啥身份?” 张奎没理他,眼睛死死盯着雪地里赵尚志的遗体。赵尚志倒下时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右手攥着枪,左手插进雪里,指节冻得发白。他身上那件打了二十多个补丁的棉衣,还是去年冬天百姓偷偷塞给他的,领口磨破了,露出里面冻硬的棉絮。张奎想起三年前,自己刚参军时被鬼子追得跳冰窟,是赵尚志跳下来把他拖上岸,用体温焐热他冻僵的手脚,嘴里骂着“怂包”,却把唯一的干粮塞给他。 日军小队长佐藤蹲下来,用军靴拨了拨赵尚志的脸,嘴里叽里呱啦说着什么。王二麻子赶紧翻译:“太君说,这就是赵尚志?看着跟个叫花子似的。”说着又抬脚要踢,张奎猛地冲过去按住他的腿,眼睛红得像要出血:“用手!验尸就用手!” 周围的伪军都愣住了。谁不知道张奎是因为受不了山里的苦,被鬼子抓了家属才叛变的。可此刻他护着赵尚志遗体的样子,倒像是从没变过。佐藤眯起眼,突然笑了,用生硬的中文说:“你的,良心还有一点?”张奎没说话,只是慢慢松开手,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知道,这一巴掌,这一句话,可能让他连苟活的机会都没了。 赵尚志这辈子,就没怕过鬼子的屠刀。1936年他在汤原打伏击,被子弹打穿腹部,肠子都流出来了,愣是用手捂着指挥完战斗;1940年被错误地撤销职务,他带着几个人重新进山,没枪没粮,就靠捡鬼子的武器打游击,有人劝他歇着,他骂:“歇着?等鬼子把东北占完了,咱连坟头都没地方埋!”他的威望,不是靠官衔堆起来的,是靠一次次带着弟兄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靠他总把最后一口粮留给伤员挣来的。 那天验完尸,佐藤让人把赵尚志的头颅割下来,要送去长春邀功。张奎站在雪地里,看着那摊越来越暗的血迹被新雪盖住,突然蹲下去,抓起一把带血的雪塞进嘴里。真他妈冷啊,冷得像刀子割嗓子,可再冷,也冷不过心里的疼——他背叛了队伍,却没背叛那个曾把他从冰窟里捞出来的人。 后来有人说,张奎没过多久就被佐藤以“心向抗联”的罪名枪毙了,临死前还在喊“赵司令,俺对不住你”。也有人说,他趁夜偷走了赵尚志的头颅,埋在了没人知道的山坳里,自己也消失了。 你说这人奇怪不?背叛了信仰,却守着一份不该有的敬畏;卖了弟兄,却容不得别人糟践自己敬过的英雄。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多少人在求生和求义之间挣扎,像张奎这样的,到底是叛徒,还是个没彻底坏掉的人? 赵尚志的头没了,可他在雪地里站过的地方,后来总有人偷偷去献花。那些曾经动摇过、甚至变节的人,心里是不是也藏着一份不敢承认的愧疚?英雄的骨头硬,可有时候,普通人心里那点没被冻透的良知,也比钢枪还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旁边叛变的
佳佳怡
2025-07-31 14:37:23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