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在举行授衔仪式之际,他竟猛地一把扯下肩章,而后扬长离去,紧接着便立下了一则坚定的誓言:死后决然不会身着军装下葬! 段苏权 14 岁加入革命队伍,红军时期,他曾担任黔东独立师政委,率部牵制国民党军 10 个团。解放战争中,他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在辽沈战役中创新 “分段阻击法”,歼敌 1.2 万人。 授衔仪式上,周围的人都惊呆了。上将们劝他冷静,他红着眼吼:“我在乎的不是星星多少!” 原来这次授衔,他只被评了少将。有人说他太计较,可他摔在桌上的不是肩章,是心里的疙瘩。 红军长征时,他在一次战斗中被流弹击中右腿,躺在老乡家养伤。部队以为他牺牲了,追授他 “烈士” 称号。等他拖着伤腿归队,却成了 “逃兵” 嫌疑,职务一降再降。那段日子,他带着伤打游击,嚼着树皮也要跟上队伍,没人知道他夜里疼得咬碎了多少牙。 辽沈战役时,他率八纵死守阵地,三天三夜没合眼,战士们冻得截肢也没人后退。战后庆功,他把功劳全推给牺牲的战友:“我不过是运气好,活下来了。” 扯下肩章那天,他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墙上的老照片发呆。那是黔东独立师的合影,照片上的人大多没活到建国。他摸着照片喃喃自语:“他们连块墓碑都没有,我穿这身军装心里不安。” 后来有人劝他把誓言收回去,他梗着脖子说:“军装是给有功之臣穿的,我算什么?能看到新中国成立,就比啥都强。” 他晚年仍在为老区奔走,却从不提自己的军衔,有人叫他 “段将军”,他总摆手:“叫我老段就行。” 有人骂他不识抬举,可他心里的秤比谁都准。在他看来,那些长眠地下的战友才配得上最高的荣誉,自己活着享受功勋,本身就是亏欠。这种近乎执拗的清醒,不是对荣誉的否定,是对牺牲者最沉重的敬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5在举行授衔仪式之际,他竟猛地一把扯下肩章,而后扬长离去,紧接着便立下了
海边观潮客
2025-07-30 17:23: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