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六七十年代,吃顿肉馅饺子可不容易啊! 那天听个小作文,是回忆父母那一辈人的生活,作者清楚的记得60年代,母亲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临时工,一天挣一块两毛六。我一听立马唰的一下把俩眼瞪大了! 咋这高呢? 后来仔细一研究。哦,作者是东北人,以前我就听说过在六七十年代,东北作为共和国的工业基地,工资要比其他地区高一些,反正据说比河北高,但令人觉得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个小作文下面,会过日子的主妇们开始了忆苦思甜,外加各种对账。绝大多数人好像都跟我的想法差不多,您这工资真高! 六,70年代中国的物价也好,工资也好,基本上保持稳定,绝大多数工厂的职工都是一步一步往上走,从学徒工开始,一直到老师傅退休,每个月的工资都是稳如泰山! 但地区有差异,这我知道,比如说我爸爸有一位同事被派到了新疆工作,听说立马等于涨了二级工资,而另外一位叔叔从济南调到青岛,好像也相当于涨了一级。诶,青岛为啥工资高一点呢?闹不清。 反正在河北,二十几块钱的学徒工比比皆是,当然如果干上个3,5年,那三十七块大毛,就算拿到手了。我一朋友她妈常年攥着这个死数。她在纺织厂工作。 70年代初,我在河北农村就听说了,城里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 据说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名字叫:石而庄的大城市里。工人叔叔每天早起就吃肉丝面,天呐,我那时就露出了一些罪恶的念头,我就想这帮人不会撑着吧?反正上回上坡老李家生大胖小子的时候,我们跟着帮忙,我一口气吃了三碗肉丝面,当时就撑着了。 现在想想说出来谁会信呀?一个五岁的孩子,居然能吃三大碗肉丝面,真的,我都觉得我天赋异禀,现在的小朋友吃点饭,家长恨不得跟旁边敲锣打鼓,哼!我小的时候吃撑了,也没人表扬我! 70年代末,我回到北京,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肉丝面,两毛钱一碗,要是一个月挣30多,那也不算便宜。估计天天吃也够呛。 有人总说,那时候的物价低,怀念那时候的生活,可我对那段生活一点都不怀念。因为吃的不解馋,没有大鸡腿让你造。 彼时农村的孩子,经常要吃一些不适合列入菜单的东西,比如说野菜谷糠,而城市的孩子呢,也好不到哪去。首先,第一条,肉蛋奶,这个肉你就吃不够! 70年代,副食品凭本凭票供应。我记得那会儿一个月才给八两肉票,也就是说一年不足10斤。在自由市场没有出现的那些艰难岁月里,大家的饭盒中都没啥油水。 而且与工资相比,肉的价格可不便宜,从五毛到七毛,这几乎是一个工人一天收入的一半。 你想想现在您就是1个月挣3000,那50元一斤的肉,当然您要偏吃绿色的,也的确是这个价,但如果不挑,用不着这么贵。关键是现在您拿钱能买得着,以前没票吃不到! 我曾经问过我那个非常会过日子的继母。继母是上海人。我问她那会儿你们怎么解决荤腥问题?她眨了眨大眼睛,朝着我巧笑盼兮:还是有一些黑市的,比如说猪蹄,猪头,有卖的。再有你可以吃鱼,不过价格也有些咬手,三毛钱1斤。 至于牛奶嘛,两岁之后,绝大多数人就和它白白了,弄得现在好多人一喝牛奶都拉稀。 当然,那时城市职工的口粮还是能够保证的,大米的价格从一毛三起步,一般的人都吃一毛5分七的,当然也有一毛七的好米。逢年过节再来2斤江米回家做年糕,北方人不咋吃,就把这票匀给了南方人。 那会儿私下里大家经常这么交易置换,有那聪慧的主妇,就能从中挖掘出不少花头来。 那会儿大伙也没外快,要想买个大件,绝大多数就是靠牙缝里省。比如说刷牙的牙粉,要蹭啊蹭啊蹭到干干净净。比如说穿衣服回到家里要换,倒不是为了讲究,而是为了减少磨损。 前几年,西方养生大师提倡的裸睡,其时那会儿,在农村早就普及了,不过不是因为睡不着,而是因为要省衣服! 但这招跟城里还够呛,原因是住房条件有限呀! 六,七十年代结婚讲究三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都是怎么攒出来的?要知道,一块最普通的上海表还要120块呢。而一辆自行车呢?永久牌一百八,还得找工业券。 怎么攒?从小菜里挤呀。 我继母说她家那时候住里弄房子,有个大平台,每到夏末就开始忙上了。 绳子一拉,小鱼一串串,茄子豆角萝卜全都入坛。西红柿入瓶。有个小缸,糗冬瓜。 我弟到现在都喜欢吃宁波臭冬瓜,据说有生腌和熟腌两种手法。这位大款每每一吃到臭冬瓜,便露出了纯真的微笑。但那玩意儿我真是接受不了,比榴莲的挑战难度还高! 其实在北京也是如此,我姥爷在文革期间,街道发18块5生活费,老头特别会过日子,买黄瓜从来都是2分钱一堆的c型款,至于刚下来的直溜黄瓜,NO! 有一次他给人家5分钱,菜站直接让他拉回足足一筐黄瓜和豆角,人家要清库,都不要了。我姥爷借了个板车,把这些菜全都蹬回了家,一边蹬他一边美呀。哎,这个旧社会的老资本家呀,到了这会儿才理解什么叫做财富。不是黄金大洋,英镑美钞。真正的财富就是把一大堆吃的!蹬回家去给心爱的人吃个够!
我们小区一个老爷子的孙子没工作,找了两个月都没合适的,眼看就要坐吃山空被爸妈骂了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