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2日,杨龙文在扣林山坚守防御阵地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后被追记三等功,安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那张照片啊,拍得真叫人心头一紧。年轻的杨龙文,穿着军装,小心翼翼地把才8个月大的女儿杨仁惠抱在怀里,姿势可能还有点生硬,毕竟当爸爸这事儿对他来说太新鲜了。 妻子杨平英紧挨着他们,笑容里藏着多少日日夜夜的思念,还有终于团聚的甜。谁能想到,相机“咔嚓”那一下,凝固的不只是笑容,更成了这个家唯一一次完整的团圆。 小仁惠在爸爸怀里,眼睛亮亮的,她哪知道,抱着她的这个人,是她血脉相连的父亲,也是即将远行、再不能归来的英雄。 1980年那个夏天,杨龙文能回家一趟,真不容易。刚穿上军装没多久,特别批准探亲,那份归心似箭,隔着岁月都能感受到。推开家门,看见妻子,还有那个只在信里、照片里“认识”的女儿,那一刻的百感交集,铁打的汉子也会湿了眼眶吧。 短暂的相聚,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金子做的。他笨拙地学着抱女儿,听她咿咿呀呀,和妻子说说部队里的事,聊聊家里的柴米油盐。这平常人家的天伦之乐,对军人家庭来说,是那么奢侈。团聚的时光总是溜得飞快,归队的日子到了。 这一别,妻子抱着女儿在门口目送,小仁惠或许还在好奇地张望,杨龙文心里装着沉甸甸的不舍,一步三回头地走向他的战场,祖国南疆的扣林山。 就在不到一年之后,1981年的5月,南疆的硝烟正浓。扣林山,这片浸染着英雄热血的土地,见证了杨龙文和他战友们最壮烈的坚守。 5月22日,战斗异常残酷,为了守住脚下的阵地,为了身后的万家灯火,杨龙文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红土地上。他倒下了,用生命践行了军人的誓言。 后来,他被追记了三等功,安眠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长伴青山。那枚军功章,是他用生命换来的荣誉,可对于家中那个再也没等到爸爸归来的小女孩来说,它永远代替不了父亲温暖的怀抱。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心里都堵得慌。它太普通了,就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家庭合影;可它又太重了,承载着一个家庭最深的爱与最痛的别离。 杨龙文牺牲时,女儿杨仁惠还是个懵懂的幼儿。她关于父亲的记忆,几乎全部来源于这张唯一的合影和母亲的讲述。父亲,对她而言,是一个无比亲切却又无比遥远的名字,是照片上那个穿着军装的年轻身影,是麻栗坡烈士陵园里那块沉默的墓碑。 杨平英呢?丈夫离家时的背影是她最深的挂念,等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噩耗。她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把对丈夫的思念深埋心底,那份坚韧,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像杨龙文这样的烈士,他们舍弃的何止是自己的生命?他们舍弃了做丈夫、做父亲、做儿子的天伦之乐,舍弃了普通人最平凡的幸福。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 麻栗坡烈士陵园里那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每一块下面都是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被中断的人生。他们不应该仅仅在清明被记起,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核心事实依据源自《解放军报》对扣林山作战英模及烈士事迹的权威报道
1981年5月22日,杨龙文在扣林山坚守防御阵地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后被追记三
帝王心术
2025-07-30 10:46:11
0
阅读:139
用户16xxx33
永垂不朽!